物聯網被認為是繼互聯網之后的又一次技術革命,一度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環保部門在十幾年的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環境質量在線監測等系統的建設中,廣泛采用傳感器、RFID等相關技術,環保領域因而被業界公認為是物聯網技術應用最早的一個領域。
目前,全國各地在污染源自動監控、環境質量監測等相關環保物聯網應用建設方面均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政府推動和企業積極參與下,逐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面向環境保護的物聯網產業鏈。但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在環保物聯網應用建設項目組織管理、系統運營、數據應用等方面還需要持續改進與完善。
全國環保物聯網應用體系初步形成
20世紀末期,我國啟動傳感網研究后,環保領域就作為應用試點領域之一開始了RFID等技術的初步應用。
2007年中央財政安排20億元資金專項用于建設污染減排指標、監測和考核三大體系,在約7000個重點排污單位安裝污染源監控自動設備,同時,建設國家、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市三級污染源監控中心并聯網,從而將污染源自動監控設備監測到的國控重點污染源污染排放數據及時傳送到三級監控中心,為排污收費、排污執法、排污治理提供依據,為環境應急、減排決策提供支撐。
2009年,溫家寶總理提出要加快推進物聯網發展、建立中國感知中心,物聯網技術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并成為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全國范圍內,江蘇省明確提出把物聯網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加以重點發展,在無錫成立“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在常州組建傳感網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同時重點建設蘇州和南京兩個產業支撐區,為江蘇省物聯網產業發展提供支撐和服務;山西省最早提出打造全國規模最大的省級環保物聯網,并投資10億多元建成全省環境監測和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此外,成都、無錫、山東被確立為“國家環保物聯網示范城市、示范省”,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和理念逐漸在各省市環保工作中得到推廣應用。隨著物聯網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應用規模的不斷擴大,一個集監測、監視、監控和監管四位一體的全國環保物聯網應用體系初步形成。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