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業危機四面埋伏 昔日英雄施正榮也難過光伏冬天
已有103931次閱讀2011-12-12標簽:太陽能光伏
夢想從歐洲開始
今年,英利新能源公司舉辦了成立24周年的慶典。掌門人苗連生甚至開始制定接班人的挑選計劃。在他最初從事太陽能的時候,不斷有人問他是不是賣熱水器的
阿特斯的瞿曉鏵從事太陽能行業也已經超過二十年。在加拿大留學畢業之后,瞿曉鏵進入加拿大安大略省電力公司工作。
那時候,太陽能發電是純粹的新興行業,在整個西方世界都處于起步階段。瞿曉鏵回憶那段時光時說,即使做到公司副總裁,辦公室被調換都不會有人提前告訴他。不僅在1990年代初,甚至到本世紀初,太陽能行業都在賠錢,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在公司不受重視。
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帶動了全球包括中國最早一批光伏企業的建立。次年,克林頓簽署《百萬屋頂光伏計劃》,天合的高紀凡就是受此激發,回到故鄉常州創立了天合光能。
他們都只是在摸索。光伏市場的真正啟動直到2004年才開始,其年,德國更新《可再生能源法》,光伏電池的市場首先從德國膨脹。
市場蓬勃得超過了人們的預料。《中國光伏產業發展報告》指出,“得益于歐洲光伏市場的拉動,中國的光伏產業在2004年之后經歷了快速發展的過程,連續5年的年增長率超過100%”。
高宏玲告訴記者,中國的光伏產品中有95%用于出口,歐洲市場歷來是重點,所占比重約為75%,但是今年有所下滑,約為56%。
僅僅過了7年,光伏產業在歐洲的黃金時代就已結束。
德國和意大利占據歐洲光伏市場50%以上的份額,但是兩國都已經宣布下調對光伏電池的補貼。另外,德國也公布將全年控制裝機總量在1GW之內。
高宏玲認為歐債危機是歐洲國家下調補貼的原因之一,還有一個原因是技術發展帶來成本下降,歐洲政府認為不再需要政府那么多的補貼。但是成本下降的速度并沒有趕上價格下降的速度,導致中國光伏企業遭遇危機。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