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發現有問題的是生產環節,他們仔細研究電機軸承套裝以來的工藝經歷,發現三個問題:一、套裝中有過軸承劃傷、內圈松動的情況;二、發現在軸承加熱和冷凍兩個環節工藝規定和具體套裝存在不嚴格、不標準、不到位的情況;三、出現問題最多的包頭總裝廠在2009年初,有過趕進度、工序銜接過緊、加熱和冷凍軸承存在未恢復到常溫,過盈配合未達到理想狀態即進行下一道工序的情況。生產系統發現問題后立即行動起來,主動開始改進工藝,改進裝備,有針對性地解決上述問題。
生產系統除了重點解決軸承套裝環節的工藝問題之外,他們對于非生產環節可能對軸承帶來隱患的可能也進行了探索,并采取了適當的措施。比如,對于運輸環節在較差的路況下,劇烈顛簸有可能造成軸承損壞,他們對運輸轉子的工裝增加了定位限制;對于在超低溫下的軸承油脂的凝結或板結,他們擬定對于定軸采取溫控電加熱的方式,以避免風機啟動時軸承因油脂的凝結、板結而可能引起的破壞性的滑動摩擦。
7月下旬,技術系統在評審并基本肯定生產工藝、工裝的一系列改進措施的同時,在設計環節也對可能的薄弱點進行加強性設計改進。應當說,這所有的考慮以及已經正在采取的措施都是值得肯定,至少是有益無害、但我們至今沒有回答以下問題:
1、軸承破碎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現在的大致傾向性已經是內圈松動,但也有人認為是綜合性的原因疊加造成的后果,那么是哪幾個原因的疊加?損壞的機理是什么?這個追問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如果這個基本的原因說不清楚,很難說我們的措施是一定有效,也很難說今后不再發生類似的問題。
2、如果說問題的起因是生產環節(以包頭總裝廠為主)套裝過程中存在的內圈松動、軸承損傷、軸承安裝不到位包括歪斜等,那么為何軸承的破碎基本局限在大少白山及撫遠一帶,而其它現場卻基本沒有發生?這三個現場與其他現場有何不同?或者是否這三個現場只是冰山一角,其它類似的情況在它處也會陸續爆發?
3、我們在分析和拆解軸承的時候發現,損壞的幾乎全都是NJ軸承,而同樣受力甚至受力更嚴重的BT軸承幾乎毫發無損,這是為什么?都轉在同一根軸上,只不過前后位置不同,軸承結構不同。能夠說NJ的損壞與BT安裝游隙一定沒有關系嗎?也就是說,前后兩個軸承是否需要配對使用?
4、現在出現問題的電機基本上都是有包頭總裝廠生產的,相對比較幾種,包頭廠在2009年上半年那個階段在生產上到底是發生了什么問題?為何其它總裝廠出現問題的電機較少?是巧合,還是其它總裝廠裝配的電機沒有安裝在那三個地方?另外,包頭廠同樣問題的電機在其它現場也有安裝,為何沒有出現問題?
總之,既然要解決問題,就要把所有的可能性考慮周全,把所有的漏洞都要堵塞起來,這就叫做系統思維。切忌就事論事,NJ壞了就只盯住NJ,而忘記除了NJ本身的問題,也有可能其他原因或疊加的因素在NJ上引起了后果。
2010-7-27
《命運這東西》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