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還是習習秋風中侵蝕心靈的悲憫與憂慮季節。
就讓我們的悲秋思考,從一篇2013過去時流行文化批判話題收獲開始--《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西寧晚報2013年6月3日):
“……中國是一個有全世界最悠久閱讀傳統的國家,但現在的中國人卻似乎有些不耐煩坐下來安靜地讀一本書。一次我和一位法國朋友一起在虹橋火車站候車,這位第一次來中國的朋友突然問我:“為什么中國人都在打電話或玩手機?沒有人看書!”
……當然,網絡侵蝕閱讀是一個全球化的現象,并不只是中國才有。但有閱讀習慣的人口比例在中國龐大的人口當中,顯得尤其稀少。我其實更想說的是,當下的中國,缺少那種讓人獨處而不寂寞、與另一個自己--自己的靈魂--對話的空間。生活總是讓人疲倦,我們都需要有短暫的“關機”時間,讓自己只與自己相處, 閱讀,寫作,發呆,狂想,把靈魂解放出來,再整理好重新放回心里。
或許我們對于一個經濟還在迅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不應過分苛責--過于忙碌是壓力所迫,并不是一種過錯。但我只是憂慮,如果就此疏遠了靈魂,未來的中國可能會為此付出代價。寧可慢一點,松一下……。”
其他的深度分享來自于增強版話題--在這個世界上有兩個國家的人最愛讀書,一個是以色列,另一個是匈牙利。
國土面積和人口都不足中國百分之一的匈牙利平均每人每年購書20 本。14位諾獎得主涉及物理、化學、醫學、經濟、文學、和平等眾多領域。他們的國家實用發明既有火柴、圓珠筆這樣的小物件,也有電話交換器、變壓器、汽化器、電視顯像管這樣的尖端產品。一個區區小國,因愛讀書而獲得智慧和力量,靠著智慧和力量,將自己變成知識大 國-- 匈牙利平均每500人有一座圖書館;中國平均45.9萬人擁有一所圖書館。
以色列的幾乎每一位猶太人母親都會給她的小孩子提出這樣的問題:“假如有一天家里突然起火,你首先會搶救什么?”當孩子回答是金錢或鉆石時,母親會嚴肅地告訴他:“這些都不重要,你首先應該搶救的是書!書里藏著的是智慧,這要比錢或鉆石貴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在短短建國時間之內就擁有8位諾獎得主的以色列,占全國人口80%以上的猶太人人均每年讀書68本。以色列環境惡劣, 國土大部分是沙漠,周邊巴勒斯坦等阿拉伯國家的糧食不夠吃,要以石油換食品,而以色列卻把自己的國土變成了綠洲,生產的糧食不但自己吃不完,還源源不斷地出口到其他國家--他們憑著聰明和智慧,創造出驚人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閱讀過去,中國曾經的千年生存方式。
閱讀未來,來自2013的秋日箴言。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