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德國漢諾威國際工業博覽會上,由德國聯盟教研部與聯邦經濟技術部聯手推動的戰略性項目--工業4.0,成為指導德國制造業以及全球先進制造業的風向標,隨后德國西門子宣布要"闊步邁入工業4.0時代"。那么何謂工業4.0?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工業業務領域工業自動化集團總經理王海濱先生的看法是:在工業3.0時代,工業生產過程中的設備、生產線以及設備與生產線監控室等都已實現高度自動化,但是工業生產過程并沒有與產品研發、設計緊密聯系,而生產部門與研發部門各有一套完整的流程,二者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但是工業4.0,則是從產品研發設計到產品工業制造流程,他們之間都建立了緊密的聯系。如果能實現這一點,就標志著我們進入了工業4.0時代。
工業4.0時代的具形是什么樣的?在工業自動化制造領域,國內同行可以參見于9月11日,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位于成都高新區正式投產的西門子工業自動化產品成都生產研發基地(SEWC),實現了從產品設計到制造過程高度數字化的一座"數字化企業"。數字化企業的建立不僅是一種先進研發制造系統的誕生,更代表著一種專業、嚴謹管理以及持續改進的企業可持續發展之路。在新建成的西門子SEWC已經成立了"優越生產持續改進"部門,其職責是通過不斷的觀察、思索對數字化企業的每一個細節、環節進行持續性改進,以實現企業的可持續進步……來自于工業制造先進的德國"數字化企業"模式,表明他們并沒有在全球制造業品質第一的位置上自足,而是基于良好的工業建設基礎引領全球制造業先進的方向。這是一種文化,一種德國制造企業文化,也是德國西門子企業文化。如果問成都西門子SEWC的建立帶給中國制造企業的思考是什么?我想那首先的觸動就是企業文化。在全球制造業一體的今天,中國,這個或被定義為發展中國家或欠發達國家,先進的數字化企業已經進駐,帶來不只是以往的生產線,而是研發與生產線一體的新制造系統。我們也可以建立這樣的數字化企業,但是可以制造出與西門子一樣的品質與口碑嗎?在此,國內工業制造企業要帶著什么文化邁進工業4.0時代,是一個值得思考探討的問題。
首先,我想談談國內一些制造企業有把自己的企業當事業嗎?改革開放初期一句"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的理論,成就了一批下海撈金的暴發戶,并有很大一部分成為后來所謂的企業家。從有了第一桶金之后,便無視主營業務,四處投資有利可圖的行業。這種游擊戰式的企業經營方式,不僅失去企業技術積淀的機會,更失去了企業文化積累的機會。沒一個敬業的經營心態,何以做到專業?上行下效之后,企業還有專業的技術工程師嗎?在引領后來者成功之道時,這樣的榜樣力量,怎么會帶出中國制造業專業的技術形象?與德國格羅茨機針譽滿全球,但世代相傳,專業制造的敬業精神相較,國內的企業家怎么會相信德國人會將一根小小的縫紉機針做了幾百年,還沒有擴大產業?這種敬業專業專注的企業文化與精神,正在當前國內制造企業家所缺乏的。因為縫紉技術在不斷的發展,小小機針從材質到技術也是在不斷的進步的,持續占據第一名,這是壓力也是動力,但是格羅茨做到了。這應該成為每一個有志振興"中國制造"企業家執著敬業專業的精神楷模。
一般人們久未見面都會打招呼問一聲:最近混得如何?在市場經濟逐步走向規范的今天,不認真"混"一定是混不好的。混,背后的中國文化就是"中庸",白話表達就是:差不多就可以。在這種文化的指導下,"中國創造"喊了幾十年,在這些呈現高中低檔層次的工業制造領域,中國一直沒有一個真正完全拿得出手的自主創新技術產品,最簡單的比如IGBT模塊,即使是生產一個高品質的電磁爐,我們也需要進口IGBT功率模塊,而不是國產。中庸的文化使得制造企業在市場競爭的追趕中,無心對企業文化與技術進行積淀。
中國制造與日本制造的差別在哪里?作為幾乎同時起步工業制造的兩個國家,初期都處于借鑒模仿階段,國內一些制造企業多數照搬"拿來主義":一件產品進行拆解、分析,然后進行復制,并以低價快速占領市場;日本同樣拿來歐美產品進行拆解、分析,然后根據本地條件與需求進行相應的技術改善或改進,并在此基礎上推出具有日本品質的"日本制造"。所以中國再大的工業制造能力,也總是淪為制造工廠,而拿不到核心創新技術的高額利潤端。中庸的思想文化,使得制造企業滿足于薄利,而失去了持續改進技術的動力,長此以往也就失去了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所以在工業制造領域的百年老店,中國企業在當前是做不到的。
工業4.0時代的到來,"數字化企業"的建立,更多彰顯的也是一種嚴謹、規范、透明的流動性管理,不僅是技術持續不斷的改進,管理方面也是隨著研發設計生產的發展,管理也在隨之不斷地在各環節、細節進行改進。在國內多數企業"人情大于法"的管理思想文化中,管理者更多的采取以人管人,以訌制哄的粗糙管理方式。這種方式只是維護著企業人力、利益相對平衡地發展,而無公平的發展空間里,研發技術、銷售等各環節的深度努力與配合度自然打折。這也使筆者想起,為什么一個在國內名不見傳的科研人員,在美國實驗室卻能獲得諾貝爾獎,想必原因也可深究到國內的企業管理文化背景里。
工業4.0時代是工業3.0時代可持續發展的下一個路標,而諸如先進制造企業西門子建立的數字化企業,為國內自動化制造廠商的如何實現更高效的研發設計與高品質的量產、定制提供了活躍的范本。數字化企業可以實現研究設計、生產線及管理的動態仿真,這是一個持續動態發展的過程,可以隨時在仿真中發展問題,并及時更改相關環節模塊解決問題。中國制造企業如果依然停留在上世紀80~90年代市場經濟初期的經營思想,以及多元投資、差不多思想賺快錢和精糙的管理方式,即使我們有足夠的資金建立更強大的數字化企業,也代表不了你已經走入工業4.0時代,因為工業4.0時代的數字化企業需要的是流動的可持續發展的技術、管理改進,需要的是具有現代成熟市場經濟商業道德和商業本性。正如王海濱先生所言:數字化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歸根到底需要的是一種文化。
最后,西門子文化格言:過去總是開頭,挑戰在后面。與中國制造企業共分享,期待我們唱著新的"東方紅"走進工業4.0新時代!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