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寨古法造紙生機勃勃
在貴州丹寨縣城北40公里一個叫石橋的地方,至今仍保留著從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造紙術:以樹皮為精,構樹葉為華,山泉為媒,手工而成。一張張看似粗糙的“古紙”,漂洋過海,銷到了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也成為國家圖書館修補文獻和茅臺酒商標包裝的主要用紙。
石橋村全村250戶1000多人口,95%以上是苗族同胞,由于世代承襲古法造紙術,村中無論老幼,幾乎人人都會古法造紙。
“我們村主要產白皮紙和彩紙,其他地方也有古法造紙,但據現在查證,古法以天然材質造彩色紙張的唯我村獨有。”提起村里造紙技藝,已經是第19代傳承人的王興武一臉自豪。
據專家考證,石橋白皮紙制作工藝發端于公元600年的隋代。石橋村古法造紙術,由古而今,傳統造紙術幾乎沒有變化,一些老作坊在國內也甚為罕見。
“我們村造出的古法紙張之所以能獲得世界的青睞,主要由于我們都是選用山上優質樹皮為原料,以山泉溶漿,是純粹的原生態。”王興武介紹,很多國外來的游客看到如此原始的造紙術后,忍不住伸出大拇指喊“OK”,成捆成捆地往回帶。
青山綠水提供了得天獨厚的造紙條件,石橋村生產的皮紙系用當地山上野生的純構皮作原料,造紙用水是南皋河和深山溶洞里流出的未遭任何污染的純凈水,而作坊就建在天然的巖洞之中,采用苗家傳統工藝制漿、抄紙,造紙等工序,全部采用天然植物、手工完成。
據該縣統計,石橋村現有露天煮甑10口、露天浸泡池10口、紙房36間、木榨34個、抄紙槽40口,是我國古法造紙工序、工具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一處地方,丹寨縣參與申報的皮紙制作技藝也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隨同的丹寨縣負責人介紹,石橋古法造紙之所以近兩年來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得益于當地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發展模式。那就是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營上,建立了專業的造紙合作社,按“自愿參與,民營民管”的原則。由村民自愿籌錢,購買造紙原料和打造造紙設備,并對瀕臨遺失的古法進行發掘性的保護和開發,實現規模化經營。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