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新型電子信息、LED產業、電動汽車、太陽能光伏、生物醫藥、新材料、節能環保七大產業將是東莞未來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規劃》并提出將建設東莞城區和松山湖為中心的兩個研發創新中心、以東莞城區為龍頭的西南翼主體產業發展組團、以松山湖為龍頭的東南翼主體產業發展組團。新興產業的發展將使東莞有望突破曾經的“世界工廠”瓶頸,建設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先導區。
國家戰略新興產業先導區
《規劃》著手培育和發展七大戰略新興產業,并提出經過5~10年或更長一段時期的努力,把東莞市建設成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先導區,世界級高端電子信息、太陽能光伏、電動汽車及其配件制造基地,全國物聯網產業中心,與廣州、深圳共同構成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高地。
在空間布局上,東莞市將規劃建設東莞城區和松山湖為中心的兩個研發創新中心、以東莞城區為龍頭的西南翼主體產業發展組團、以松山湖為龍頭的東南翼主體產業發展組團。
具體而言,研發創新中心將依托廣州和深圳兩個國家創新型城市構建“廣佛創新圈”和“深港創新圈”形成的廣東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發創新軸的兩個核心城市,西面利用廣州東部科學城、中新知識城大發展契機,推進東莞西部區域對廣州產業與先進技術的承接,南面推進松山湖對深圳高端產業與技術的承接,以融合兩個創新中心城市的技術輻射為基地,整合國內外創新資源,構建開放型的全球創新網絡,推進東莞成為廣東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發創新軸關鍵一環,提高高端新型電子信息、電動汽車、LED產業、太陽能光伏、生物制藥、新材料等產業研發水平與創新能力,以新技術帶動形成新興先導產業,形成輻射帶動東莞的兩個“創新源”和“動力源”。根據《東莞市高端新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規劃(2011-2015)》,2012年全市高端新型電子信息產業要實現產值600億元。到2015年,全市高端新型電子信息產業力爭實現產值1000億元。《東莞市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規劃(2011-2015)》提出,要力爭成為全省光伏產業發展規劃中最重要的產業基地之一。東莞將通過市財政加大投入,帶動社會企業投資200億元,到2015年力爭實現800億元以上產值。東莞重點發展太陽能光伏領域包括裝備、玻璃、逆變系統以及其他方面,并在全市布局四大產業基地。
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起步
事實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成為東莞搶占經濟制高點的重要切入點,松山湖圍繞“科學發展示范區、產業升級引領區”的主戰場形成了以科技密集、智力密集的高科技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產業類型。
南都記者從松山湖管委會了解到,早在“十一五”時期,松山湖根據自身優勢,加快推進云計算、物聯網、新能源汽車、太陽能光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其中,云計算和物聯網產業領域,技術和應用走在全國前列,實現了國內首個“國產云”市場化應用,成功開發了國內首套全自動電子標簽封裝機;引進了新能源科技等知名電動汽車電池研發制造企業,整合園區各科研機構和企業的技術力量,成立了電動汽車產學研聯盟;在高端觸控面板和IC設計領域,引進了勝華科技和智原科技等龍頭企業。
面對“十一五”時期金融危機沖擊,松山湖經濟卻呈現出逆勢強勁增長的良好勢頭。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3%;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68%;稅收收入年均增長105%。今年1-9月,園區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95 .6%。科技創新能力快速提升。1-8月,園區專利申請量達838件,專利授權量達514件,與去年同比分別增長198 .17%和151%,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450件,同比增長238%.
11個科技創新平臺對接企業
新興產業已成為推動東莞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不能不提松山湖園區正在構建的11大科技創新平臺。以東莞華中科技大學制造工程研究院(簡稱工研院)為例,依托華中科技大學在制造學科的人才、科技、信息等優勢,針對廣東省建材、家具、電子制造、模具、毛紡、能源等行業的需求,工研院圍繞數控裝備、電子制造、制造信息技術以及材料和模具四個方向開展工作,自主研發了十多類行業關鍵裝備,并分別在企業進行了實際應用。促進了廣東省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同時支撐了LED、物聯網、清潔能源、環保等新興產業發展,如開發的LED芯片自動檢測及分選裝備、RFID全自動封裝裝備等成果的應用為合作企業及用戶企業帶來了超過10億元的經濟效益。在項目開展過程中合作單位共獲各類知識產權近200項,其中國家發明專利20多項,實用新型專利30多項。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