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英利、正泰、中盛光電等大小光伏企業打著“一站式太陽能電力解決方案提供商”的大旗,向下游滲透消化產能。不少“門外漢”和資本大鱷也應聲而入。近日松遼汽車投資22.8億投資新疆、甘肅的光伏發電項目,以及投資房地產起家的鄭建明四度抄底江西賽維、海潤光伏等企業就是最有代表性的兩例。
不止一位大佬表示,中國光伏產業的最后一塊蛋糕在下游,但一窩蜂的轉移是否會讓行業再現當年產能過剩的問題?對下游來說,這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重拾下游
1年前,投資光伏電站的很多企業還在采取獨立電站運營商(IPP)的方式。1年后,光伏企業和剛剛進入的資本已經更加青睞BOT模式。
BOT即“建設-經營-轉讓”模式,這種模式對資金的回收能力較好。一般來說,建設裝機規模10兆瓦以內的光伏電站,4~6個月即可完成,建好后轉手賣給下家。據業內人士推算,一座電站的毛利率預計在30%~40%。即便光伏電站建成后未能及時轉出,也可以通過賣電,10年內逐步收回成本。
而這種情景似乎是光伏設備產能過剩的重現。幾年前,由于光伏板價格下降,國內光伏產能以接近100%的速度激增,但補貼等政策尚不明確,國內電站建設速度較慢。而經過業內人士測算,光伏電站組件價格已下跌超過30%,這讓電站建設成本減少約20%,原有的外銷通道由于歐美雙反而不定,“建設-經營-轉讓電站”成為轉移風險和保有收益的手段之一。
光伏之所以迅速涌向下游,一方面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規律,但7月15日推出的“國八條”無疑成為企業的定心丸。
在規劃中,除了提出到2015年總裝機容量達到3500萬千瓦以上,較之此前的規劃提高了75%。對于消納,國八條明確指出,“電網企業要保障配套電網與光伏發電項目同步建設投產,優先安排光伏發電計劃,全額收購所發電量”的要求;而針對資金,國開行等政策性銀行對其電站投資業務給予了低成本的貸款支持,并提供一筆較大數額的授信,此外,國家還將擴大可再生能源基金規模,光伏電價高出部分用基金補貼。
不僅是光伏,風能也持續向下游轉移。《中國風電發展報告2012》顯示,2012年中國主要風電設備制造行業產能已達到30吉瓦以上,但當年國內新增風機裝機容量僅為18吉瓦,且經歷2011和2012年的增速放緩后,2013年開始,海南、山東、、廣西等省份均有多個密集的風電項目獲批,且風電發展開始呈現從內陸向海邊轉移的趨勢。
盡管業內對產業轉移處于觀望狀態,但各路資本的舉動已迫切地表達著一種期待,即所投的電站或風場將成為一種消化產能的模式,一臺幫助其解決資金鏈困境的“印鈔機”。
不可取代的通道
而模式成立的前提是,電站有人買、綠電能消納。
這并非易事。投資綠電的企業多是希望通過將建好的電站轉手,以盤活資金。但問題是,不少企業都抱有這種心態,如果這樣,項目建好后或將面臨“觀望者眾、出手者少”的窘境。以光伏企業為例,即便是消化了過剩的設備產能,也不過是將光伏板的存放地點由庫房搬進電站。
如果是轉手難,消納就是另一個途徑。國八條明確支持分布式發展,于是有人指出,投資電站的方向將從西部轉到中東部,規模也將由大型電站轉為建設分布式光伏。但盤點近期投資的多個光伏項目,多數企業仍把重點放在甘肅、內蒙古、青海等傳統新能源基地。眾所周知,這些地區風光條件優越,但缺少耗能的大工業,加上目前對環境的要求,這讓地方政府需要尋找一種“不產生過多污染、又能大量耗能”的消納方式。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