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llRuh表示,目前無論在中國、歐洲還是美國,有很多零散的、基于地區或單獨的標準。而人們所期望的是,在全球化格局下,應該由國際化標準發揮作用。
但對于那些涉足工業互聯網的客戶而言,將來自不同公司的機器統一管理起來,也是個不小的難題。
BillRuh對此則持比較樂觀的態度。他表示,客戶現在遭遇的問題,與上世紀90年代IT剛開始發展時的情況非常類似。比如在網絡設備方面,那時也有很多不同的網絡設備提供商,公司的首席信息官要面對多家設備的復雜運行環境。
“最終客戶的需求會推動廠商進行改變,并最終解決由多家設備帶來的復雜性問題。”BillRuh表示,客戶需求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大驅動力。
而隨著工業互聯網的發展,一些新的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也將應運而生。BillRuh表示,工業互聯網可以實現遠程的檢測和診斷,從而不必派人到現場去維修。此外,不同于現在的賣產品和提供服務,在工業互聯網時代,企業可能將基于最終的運營效果、使用成果提供服務。
“比如保證發動機的飛行時長、發電量的多少、機器的使用壽命等。通過我們的數據服務,創造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BillRuh還指出,在工業互聯網時代,客戶不僅可以通過數據了解資產的性能和運營情況,還可以通過與其他行業橫向比較,找出自身的問題以及需要改進、優化之處,實現自身的增長和改進。
中國如何應對
那么,對于中國而言,工業互聯網又意味著什么呢?
據統計,目前中國有2萬臺CT機,4938臺商用飛機發動機,100萬兆瓦的發電裝機容量,以及4500萬個大型油氣旋轉設備。
在伊梅爾特看來,中國持續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化進程,形成了龐大的智能機器規模,這為發展工業互聯網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與此同時,中國在提升效率和節約能源方面也面臨著迫切的需求。首先是能源和資源的瓶頸問題。中國2008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居全球第一。按照此趨勢發展下去,到2020年前后,全球30%以上的碳排放量都將由中國貢獻,屆時中國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國際壓力。
此外,中國制造業也面臨著新的挑戰。
波士頓咨詢公司數據顯示,從2000年~2005年,中國工人的薪酬以每年10%的速度上漲;2005年~2010年,增幅高達每年19%。中國政府近期更是定下了到2015年最低工資標準年均增長13%以上的目標。
今年4月,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等在博鰲亞洲論壇發布了《中國產業升級報告》,這份報告指出,當今世界,正掀起結構調整、技術創新的熱潮,這是爭奪未來發展制高點的新一輪競賽,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國家力量對比。有分析認為,西方國家到2017年就能完成結構調整。如果中國長期徘徊在國際產業鏈的中低端,將在未來的全球經濟政治版圖上難有一席之地。
工業互聯網的概念,無疑為中國解決上述產業升級問題提供了一條可行的路徑。而在伊梅爾特看來,由于中國在提升效率和降低能耗方面空間較大,因此工業互聯網在中國的應用也將產生更明顯的效果。
“中國有很多的機會進一步提高現有資產的利用率。我覺得能源、資源的優化是工業互聯網最大的應用領域。此外,在控制系統、傳感器、遠程監控等方面,工業互聯網也大有用武之地。對中國而言,這不僅能提高生產率,也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伊梅爾特說。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