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業內媒體圈的朋友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受邀參加某些廠商舉辦的研討會等活動,在隨后撰寫的新聞報道中,主辦方會再三叮囑:不要將活動中公司的某某技術人員照片公開,也不要在報道中公開他的名字。在變頻器廠商聚集的華東和華南地區,筆者也曾遇到過此類情況。他們都是本土廠商,不過在這些廠商的名單中,既包括了規模和實力都比較弱小的私營企業卻也不乏業內知名的上市公司。后來,和同行資深媒體朋友私下討論此事時,她們說這樣的案例基本不足為奇,有些公司的核心技術人員完全就是"隱世高手",只有公司高層領導甚至可能只有老板自己才知道他的廬山真面目,對公司基層以及外界公開的人只是該"隱世高手"的形象代言人而已。
或許,對不同的廠商,這樣的做法是基于各自不同的考慮角度,例如技術人員向來比較低調,不喜歡拋頭露面。但還是無法掩飾變頻器行業的一個共性問題,缺乏真正有實力的高端技術人才是本土變頻器廠商的軟肋。所以,盡管國內變頻器企業的隊伍在不斷發展壯大,但是真正核心的技術卻始終沒有跟上國際一流水平的步伐,只能眼睜睜看著巨大的市場份額都被外資廠商收入囊中。
大多數本土廠商對于變頻器產品的模仿也許早已駕輕就熟,但是談到人才的培養卻是束手無策,這背后也有諸多無奈之處,畢竟人才的培養和教育本身是密不可分,學校在教育和培訓人才中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可惜,較為遺憾的是由于教育體系偏重理論,眾多工科生的應用實踐不足,企業很難從大學中直接就獲得合格的人才。對于急需人才的本土變頻器行業而言,發展受阻和競爭力缺乏就在所難免,高等教育發展低水平和行業發展低層次的發展從而陷入了惡性循環。
只有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才能帶來產業持久發展的動力。雖然我們無能為力改變高校的教育模式,但是通過借助與高校之間的各種合作方式,不僅能為企業自身積累相當多資源,更重要的是可以縮短高校與企業對人才需求的差距,這樣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選擇與高校合作也早已成為了知名廠商在中國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環,西門子、羅克韋爾自動化、三菱電機、歐姆龍等世界一流的企業進駐中國市場多年來,借由與高校的各種合作方式,受益頗多:品牌影響力的提升、與高校共同研發先進可靠的產品以及儲備強大的人才。更意義深遠的是,產學研的合作方式可以說是授之于魚又授之于漁,培養出了不少高素質的技術人才,帶動了整個產業的技術提升。在此方面,華人知名品牌臺達是特別值得本土廠商學習和借鑒的校企合作典范、它并沒有像其它知名廠商一樣有距離感,自進入大陸市場以來,通過努力深耕校企合作,留下不少佳績。近幾年來,匯川技術、歐瑞傳動等本土變頻器企業廠商也開始在校企合作中撒播種子,盡管種子發芽、長成為參天大樹的過程是漫長,但我們看到了本土變頻器廠商未來發展的綠色希望。
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程美瑋曾經講過:中國的人才,看上去就像是外觀上未經打磨的"石頭",但實際上石頭的中間是閃閃發光的"鉆石",我們需要用正確的工具,將外面的石頭打掉,然后精心打磨,將其雕琢成"鉆石"。從比喻極為貼切形象,我們可以知道人才培養過程的艱辛,而留住人才卻更是難上加難。擁有了一流的技術還必須匹配一流的經營理念,企業才能夠長久。回想起曾經被行業內稱之為 "黃埔軍校"的某企業,因經營理念不善,從中走出了大批優秀人才,先后創立了小有成就的企業,而該企業自身卻隨著核心技術人員的四分五裂,從前的輝煌一去不復返。
文章開頭提到的例子,可以說是企業留出人才的一種策略,采用這種方式留住一兩個人是沒有問題,但是這背后付出的高昂財力代價卻非企業生存的長久之計。留不住人才是中國所有行業的一個通病,這和整體的社會環境也是息息相關。想要留住優秀的人才,待遇與福利其實只占了部分因素,企業文化等外在因素的影響更大。匯川技術是一個創業團隊穩定的企業,當年他們的銷售人員去外地出差,為了替公司節省成本,晚上就睡在客戶的辦公室。正是因為擁有共同的價值觀,讓這批人愿意伴隨著企業一起成長,而今這種傳承的文化也留住了企業最初的一批創業者,團隊凝聚力更加牢固。此外,企業本身很難做長久也是個致命的要害,回頭細數每家被收購的業內本土企業,一年半載之后大批優秀人才流失的現象見怪不怪,本土企業在融入外資企業的過程中,往往因各種文化沖擊和利益的沖突,最終只能一拍兩散。
如今,全球競爭愈演愈烈,國內制造業已深深感受到了人口紅利消失的危機感,但是這種歷練也讓本土企業看清了自身的優劣勢,制造業想要往高端發展,最大的競爭力不是低價勞工而是人才。本土變頻器企業亦如此,究竟要如何培養和留住人才?這是企業該放慢發展步伐來思考的問題。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