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據權威人士透露,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的到2015年末國內太陽能發電裝機目標,已確定由此前披露的1000萬千瓦上調至1500萬千瓦。其中,大型地面光伏發電1000萬千瓦,屋頂及離網發電400萬千瓦,光熱發電100萬千瓦。而此前備受業界關注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也有望近期從4厘/千瓦時提高至8厘/千瓦時。根據此前公布的《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工信部即將推出第一批通過行業準入審查的多晶硅企業名單,首批進入該名單的企業有望成為此次行業整合主體。
事件點評:
1、經濟性成為市場啟動的轉折點
依托全球光伏市場疲軟、組件擴張導致競爭加劇等因素的推動,成本持續下降成為我國市場啟動的核心推動因素。目前的成套價格大約為1.8美圓,即使按照保守的8%的折現率計算,1300小時對應的自然發電成本大約為0.80元左右,使得1.15元(含稅)的標桿電價具備了競爭力。
2、國內市場出現了預期中的超預期
我們在系列報告中指出,依照風電的經驗,“十二五”期間規劃的光伏10G的目標也有望超預期地提前實現。今天的中國證券報的消息較為準確地驗證了我們的判斷,即將出臺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有望將“十二五”期間太陽能發電裝機目標上調至1500萬千瓦,其中光伏發電目標為1400萬千瓦。按照可比數據,光伏發電比原先的900萬千瓦提高了50%以上。另外,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從4厘/千瓦時提高至8厘/千瓦時也有利于提高開發商的積極性,增加了行業超預期的砝碼。
依據我們跟蹤數據,2011年新增容量為1.5GW左右基本確定,保守預計2012年為3GW左右,增幅超過100%。如果按照“十二五”1400萬千瓦目標測算,2013~2015年的總容量為9.5GW。我們草根調研數據,1400萬千瓦仍有望超越,行業有望不斷超預期。
3、對組件相關的細分行業影響有限
太陽能作為全球市場,目前看,核心的推動力仍來自歐洲,其中德國2010年對行業的貢獻超過40%。對于行業的總體判斷,仍應從全球角度看,不應過分夸大中國策略對全球的影響。
我們認為,以德國、意大利為代表的歐洲地區增速放緩將成為必然趨勢,同時,美國、印度、日本、中國等新型國家的崛起將成為行業增長的新驅動力。但短期看,中國市場尚難完全彌補海外市場的疲軟。組件、多晶爐等最終的產品市場仍來自全球,因此,受益程度相對較小。
4、多晶硅面臨的壓力更大
多晶硅作為曾經的稀缺資源,目前面臨著內外雙重壓力。內部看,保利協鑫的規模和成本優勢將全面削弱國內企業的競爭力。外部看,韓國OIC、德國WACKER、日本德山等國際企業的產能擴張將加劇中國企業的競爭壓力。
多晶硅作為曾經的稀缺資源,目前面臨著內外雙重壓力。內部看,保利協鑫的規模和成本優勢將全面削弱國內企業的競爭力。外部看,韓國OIC、德國WACKER、日本德山等國際企業的產能擴張將加劇中國企業的競爭壓力。
根據此前公布的《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工信部即將推出第一批通過行業準入審查的多晶硅企業名單,首批進入該名單的企業有望成為此次行業整合主體。我們認為,行業整合將提升國內企業的綜合競爭力,但難以全面改變競爭壓力。
5、光伏逆變器成為最大受益者
在我們剛出具的研究報告《陽光電源——被低估的光伏逆變龍頭》中,我們詳細分析了光伏逆變面臨的行業環境。其中,國內市場的特征決定了光伏逆變是最大的受益者,我們重點推薦具備國際技術水平而具備國內價格的陽光電源。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