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中歐光伏貿易戰終告一段落,結果對于我國光伏行業來說,算是成功逃脫一劫。然而此次“雙反”對光伏及整個新能源行業的發展造就了深遠的影響。在技術、市場兩頭在外的現狀下,命運被牢牢掌握在別人手中,自身的發展受到限制。痛定思痛,技術革新、新興市場及國內市場開啟等事項已被企業、政府提上日程并大受重視。在摘去“雙反”緊箍咒后,我國光伏行業將面臨怎樣的變革,或許可以從本月19日舉辦的廣州光伏展上一窺端倪。
聲勢浩大的中歐光伏貿易戰即將結束。歐委會發布公告稱,從本月6日起,94家承諾企業按照價格承諾協議要求對歐盟出口硅片、電池、組件可免征反傾銷稅。而其他未承諾企業對歐盟出口上述產品將被征收47.6%(非承諾的應訴企業)或67.9%(非應訴企業)的反傾銷稅。據歐盟貿易委員卡洛·德古赫特介紹說,“那些沒有參與承諾而可能面臨高額關稅的出口商占目前中國出口的30%”。
痛但并不快樂,這是此次光伏貿易大戰下我國光伏企業的生存狀態,雖然在此次談判已將損失降到最低,但出口配額的限制讓中國光伏出口歐盟由此步入了“計劃經濟時代”。畢竟,中國產能5倍于配額數,今后的配額爭奪戰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整個光伏行業也已開始備戰“價格承諾后時代”的殘酷競爭。
在面臨著產能過剩的困境下,國內市場及新興市場的開啟任務依然艱巨,雖然歐洲市場困難重重,很多企業也開始轉移市場,但可以肯定的是,歐洲仍是中國光伏企業的重要市場,以及短時間內的最大市場。業內人士表示,對于今后的歐洲市場開發,只有認真地做好產品,強化品牌意識,培養從產品力到品牌力競爭的觀念,才能在經過重新整合的競爭環境中得到更好的發展。
對于國內市場,通過前段時間政府重量級措施的出臺,或將帶動千億市場的需求,若政策目標能夠實現,則國內光伏行業產能的三分之一可將自己消耗。尤其是國家對分布式光伏的重視,為困境中的光伏企業帶來曙光。然而目前《意見》對補貼資金、并網電價的描述不夠明確,最終效果還要等待后續政策的出臺。
目前,很多企業都在積極向新興市場進軍,而國內也成了他們互相爭搶的大蛋糕。英利集團日前提出了“向下游電站發展”的戰略轉型方向。未來幾年司將在全國范圍內大力推進分布式光伏發電建設。
本月19日即將舉辦的廣州光伏展,在“雙反”之后的這一特殊時期聚焦了全球目光,英利、阿特斯、漢能等光伏巨頭的參展展示出我國光伏企業依舊強勁的生命力,行業的趨勢和變化,以及政策的驅動力對市場造成的影響將也將在展會上初步露出端倪。(展覽會聯系咨詢:李健銘15817088364)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