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從公開的報道來看,我國多個地區已經開始或計劃興建大型數據中心,希望在建設過程中提前考慮好能耗問題,避免重蹈西方國家一些大型數據中心的覆轍。可喜的是,我國相關部門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提前進行了規劃。今年年初,在工信部發布的《關于數據中心建設布局的指導意見》中,指出重點推廣綠色數據中心和綠色電源,明確要求新建大型云計算數據中心的PUE值必須在1.5以下,已建的數據中心通過整合、改造和升級,PUE值應降到2.0以下。
建章立法 填補法律空白
大數據從數據生成、信息收集到數據的發布、分析和應用,牽涉各個層面。目前,我國在數據的收集、使用上還存在一定的法律空白和欠缺,發達國家在大數據中心的建設上也面臨同樣問題,相關立法應包括以下內容。
推動數據公開。推動中國大數據發展,關鍵在于政府理念的轉變。應推動數據公開,帶動從政府到各行業公開數據,讓數據這種生產要素自由流動,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其附加值。美國和英國都已經有了政府大數據網站,在數據公開方面先行一步。
加強隱私保護。日本最大的移動通信運營商NTT DoCoMo2010年以前就開始著手大數據運用的規劃。NTT DoCoMo不但著重搜集用戶本身的年齡、性別、住址等信息,而且制作精細化的表格,要求用戶辦理業務填寫更詳細信息。盡管信息完整度高,但因為日本社會十分注重個人隱私,NTT DoCoMo多年來在大數據運營上仍停留在規劃階段,對如何越過隱私問題進行商用還是比較頭疼。NTT DoCoMo曾為未來的大數據商業化制定了三個階段:首先是建立資料庫,其次是建立活用機制,最后是實現活用,而當前還處于第一階段。步子最為激進的則數美國運營商Verizon,Verizon已開始通過一項名為Precision Market Insights的服務,將手中的用戶數據直接向第三方出售。
因此,對我國來說,為保證大數據中心建設的持續健康發展,應通過立法或立規,妥善處理政府、企業信息公開與公民隱私權利保護之間的矛盾。
未雨綢繆 重視人才培養
大數據中心的建設,為的是后期對數據的挖掘應用。大數據應用在全球各國發酵之際,伴隨而來的是各國普遍缺乏數據科學家問題。應大數據處理的需求,無論企業決定采用哪一種解決方案,最終需要有數據科學家來運用這些大數據,才能激活大數據的價值,重新構建數據之間的關系,并賦予新的意義,進而轉換成企業的競爭武器。
在大數據處理環節中,數據科學家是能否點燃大數據價值的關鍵。然而,數據科學家的培養并不容易,因為數據科學家必須同時具備3個條件,包括深入了解企業內的業務與組織、具備數據探勘等統計應用知識、熟悉數據分析工具操作。目前,國內的數據分析師較擅長的是處理已經發生的問題,找出問題源頭,并且盡速排除問題,但是,相對缺乏發掘未知問題的能力。根據市場調查機構Gartner的數據,有高達72%的企業認為,大數據的應用價值,在于預測未來。然而,這樣的應用需求與國內數據科學家不匹配,預計將成為國內發展大數據應用的最大挑戰。
因此,無論是從政府還是企業角度,都應未雨綢繆,提前做好大數據人才培養,不要等到大數據中心建好之后再來找人,必將造成大數據中心資源的極大浪費。
IDC近日發布的《中國大數據技術與服務市場2012~2016年預測與分析》報告顯示,中國大數據技術與服務市場規模將從2011年的7760萬美元增長到2016年的6.17億美元,未來5年的復合增長率達51.4%。面對良好的發展局面,我國的政府、企業要充分借鑒國外的經驗教訓,站在“先行者”的肩上創新,為我國大數據中心建設及大數據產業發展增添活力。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