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5月里,美國加州的奧馬哈小鎮因股神巴菲特股東大會召開而云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商業精英。他的"神"在于市場已如他所預料地在發生:唱空黃金,所以金價在小幅反彈后又大幅跌落。然而面對巴菲特也看空中國這個問題上,是否也會如預料發生?在這個股東大會已結束之際,巴菲特的言論帶給了深切體會中國經濟發展實際的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在當前的發展環境中如何經營一個可以持續長久生存發展下去的企業?
面對一位來自中國的投資者,巴菲特直言不諱地說:"中國沒有競爭力。"我們先是驚訝,然后是沉默,因為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說沒有競爭力是錯的,再想想也許要承認這一觀點。從經濟收入世界排名來看:1960年,中國人均收入排78名,2010年人均收入排127名,2012年排名89名;中國GDP總量在1978年排名15,2010年、2012年為排名第2。同時GDP結構的貢獻率:2012年消費對GDP貢獻率為51.8%,投資貢獻率為50.4%,凈出口貢獻率為-2.2%。筆者菜鳥陋見,從這組數據中反映出兩個巴菲特投資最看中的問題:
1. 要投資那些始終把股東利益放在首位的企業。具有13億人口的中國,每個人都貢獻著國家稅收,每一個人都是這個國家的股東,但是為什么國家經濟總量在50年里躍居全球第二,而人均收入卻跌落100名?反觀同樣是人口大國的印度,2012年印度人均GDP僅1592美元,中國6094美元,中國是印度的4倍,印度人均月工資65112盧比,約合人民幣6650元,中國2011年人均年工資23979元人民幣(國家統計局公布),月均2000元不到,印度是中國的3倍多。如果將一個國家看作為一個企業模式的話,股東應有的人均GDP在哪里?
國富民窮的事實必然引出巴菲特投資理念第二條:投資具有穩健增長的企業。我們知道最近巴菲特以20.5億美元收購了以色列金屬加工工具供應商IMC剩余20%的股權,他在聲明中稱:"通過我們收購所余股份的價格你們可以看出,IMC過去七年實現了強勁增長,我們榮幸的收購Wertheimer家族所持公司股份。"他看中的是"簡單及有利可圖"的商業模式,對比我國2012年GDP結構貢獻率消費與固定投資占有超大比重,曾經的經濟三駕馬車已經嚴重失衡,其消費貢獻率直觀的理解為稅收,而固定投資在中國更帶有中國色彩--基建建了拆,拆了建,重復建設;其次是對于大型壟斷行業的投資、補貼,如石油、煤炭、鋼鐵等以資源消耗為主的行業,真正投資于民用高科技、民企實業等中小型企業的比例很少,所以會出現凈出口貢獻率為-2.2%的經濟現象。從中國工業自動化產業的發展來看,真正具有核心創新科技的企業在哪里?產業升級拉動了工業自動化市場需求,在這種需求向高端自動化提升的過程中,本土品牌的產品與解決方案在中高端市場的利潤分享中又占到了幾何?狡猾的企業在虛實中利用制度漏洞玩金融套利行為,實干的企業在當前這種經濟復蘇乏力的環境下勉強糊口。
"中國沒有競爭力"的論斷讓我們深深地汗顏,有很多愛國人士要反駁一句:中國具有很大的競爭潛力。但是這個潛力如何才能短期釋放回惠于民?實干興邦,實業興邦,占有吸收就業人口80%的民企,在科技研發與生存中左右搖擺,民企該如何生存發展下去?巴菲特曾對可口可樂的首席執行官Muhtar Kent(穆泰康)表示,希望可口可樂應該從其他公司的失敗中學習經驗,始終保持領先于競爭對手,并稱自己喜歡從失敗中學習,認為自滿是生意失敗的最大原因。在當前國內經濟發展現實下,失敗的企業各有不同的原因,成功的企業都是一樣的。巴菲特為何盛贊IMC?因為他近百年專注于金屬工具切削,有著穩定及日益上升的技術與品質,有著穩定且逐步有序拓展的市場客戶群。反觀國內很多自動化本土品牌最早以很小的產品做起,當其剛具有一點積累便投資于更加賺錢的行業甚至跨行業投資,最后找不到準確定位,也失去了原有的地位。筆者對此曾說過,在這種經濟前景不明朗的環境下,不妨將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以集中精力做專行業,保存實力靜待機會。前一段時間偶然看到聯想集團前總裁柳傳志的訪談,談及當前的中國經濟環境,聯想如何活下去?他說:"我很軟弱,但是不動搖。"軟弱是針對當前發展環境下一種保守的進取姿態,無論市場與政策環境如何,他都堅守著聯想PC機的主業不動搖,最終打造了中國計算機的世界品牌。
最后還是以巴菲特的投資名言作為結束:不要投機,不要跟風,不要貪婪,不要投資不了解的行業。我們如何才能成功?學習其它同行同類企業失敗的原因,至少要從中國大媽三天瘋搶黃金戰勝華爾街到今天被黃金套牢的例子中,學習到最基本的一點:管理好自己,保持獨立思考。畢竟黃金不是一只會生蛋的雞,房地產也不是一座每天可產出價值的工廠。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