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早又看到2條新聞,一條是高盛投資:中國經濟增速或"辭八迎六",一條是中國經濟不會輕易步入"6"時代,面對這些專家的猜測,我不敢下定論,但是短期來看,解決產能過剩才是重中之重,才不會使中國經濟陷入一個長期的蕭條。
城投債和企業債相繼在各地出現,是因為財政沒那么多錢了,而且受國際經濟影響,歐洲經濟陷入泥潭,在債務與銀行中苦苦掙扎,美國經濟也在治愈08年信貸危機所導致的經濟傷口,外需不給力,如今,更多是要拉動內需,以消費為主的驅動力,而不是靠投資為主的內動力。
從消費來看,消費的基礎是收入,是財富的積累。但在過去十年間,收入分配并不是朝著"藏富于民"的方向發展。中國經濟改革的前15年,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斷下降;后15年則是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越來越高。在收入分配不斷向政府和企業傾斜的情況下,怎么靠消費來維持增長?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從45%一路下滑到35%,消費拉動內需又怎能靠得住?
因此, 中國經濟第三次探底,也許在今年下半年就可以看到,但是如果國家進行真正的改革,花大力去解決產能過剩,去穩步提升經濟。站在大棋局的角度,讓民眾參與,讓市場主導、真正把結構性的問題,用改革、創新等手段去解決好企業與市場之間的關系。相信即使經濟探底,也能向美國一樣穩步復蘇。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