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市場成為了光伏行業的熱門話題,自歐盟宣布對華光伏產品征收11.8%的反傾銷稅率后,開啟國內市場、拓展新興市場成為行業共同的向往。中國光伏行業心知肚明的是,“雙反”不可能被取消,最好的結果是中國政府通過談判或施壓,將“雙反”稅率維持在11.8%的水平,光伏企業開拓新興市場是存活下去的惟一手段。然而,當大量企業扎堆新興市場時,新興市場能“熱”多久?
資深專家認為,中國市場肯定不是中國光伏企業的救世主,所謂的分布式大發展、裝機量超過10GW等都必須建立在低補貼甚至無補貼之上,這一點與媒體和企業的預期有差距。現階段光伏企業只知道抱怨政策不給力,卻不去反省行業不給力,成本無競爭力,中國光伏很難有大發展。目前光伏發電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1元,西部省份火電上網標桿電價普遍不超過0.3元,光伏發一度電國家要補貼0.70元左右。如果要維持這么大的補貼幅度,需要連續大幅提漲銷售電價,這是中國目前經濟社會難以承擔的。
記者發現,中國光伏補貼政策依舊處于搖擺不定之中,但政策下調趨勢非常明顯,補貼力度也低于企業預期,企業投資熱情極低。以分布式光伏發電為例,分布式發電中自發自用部分電量電價補貼為0.35元/度,最終出臺結果可能略高于此,企業投資回報率較長,不可能帶動分布式光伏快速發展。假設分布式發電補貼最終定為0.45元/度,企業有利可圖,這種補貼也不會長久,最多維持一年的時間就會下調,光伏政策一定會與國家補貼總額相對稱,不可能在寬泛慷慨的政策下讓光伏裝機量無限增長。
中國工業用電價格較高,約為0.9~1元/度,如果再加上0.35元/度的國家補貼,光伏發電在這些地方應用稍顯競爭力,卻鮮有企業愿意接受這種發電形式。光伏發電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其運營周期為25年,對發電成本的測算過于理論化,分布式發電即自發自用,對企業來講必須將所發電量全部消化才會有利可圖,若企業受天災人禍的影響停產或倒閉,這種投資便面臨巨大的風險。
中國光伏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政策不明朗,不是電站審批流程復雜,也不是電網公司并網熱情不高,歸根結底是發電成本過高,不適宜大面積普及。這使得國家高層在制定政策之時出現嚴重矛盾心理,即不能對處于低谷的光伏行業撒手不管,又不能慷慨過度造成嚴重的財務漏洞。市場的啟動不應該再依賴政策,若還需依賴政策,就不應談大面積啟動。國家能做的只是在補貼資金有限的情況下,要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和競爭機制,用盡可能少的資金帶動盡可能多的光伏發電。所以,中國光伏市場絕不會成為企業的救世主,新興市場會嗎?
新興市場僅能支撐少量光伏企業
不管是中國還是印度,有些新興光伏市場沒有想象中的好,只能說潛力巨大。而且,俗話講瘦死駱駝比馬大,大部分新興市場的裝機量不會超過德國、意大利、英國、西班牙等歐洲國家,準確的講,國外新興市場僅適應于中國一線組件光伏企業。
新興市場除印度、日本外,鮮有需求量超過GW級別的,恐怕少量幾個中國企業的進駐就能夠滿足當地需求,當大量中國企業轉移出貨目標時,這些事情很容易出現飽和。以日本市場為例,2013年一季度,中國對日本光伏組件出貨量超過700WM,在日本國內市場的占比約為40%,相信這一比例已經逼近極限。而且,有學者預測,日本光伏市場在2014年就能夠實現自給自足,屆時中國光伏市場恐怕很難繼續保持原有份額。日本作為最大的新興市場,進入門檻極高,從市場進入要求和需求容量來看,注定能夠分享日本光伏盛宴的只有少數幾個一線企業。
新興市場分布范圍廣,每個國家需求量偏少,企業開拓市場會花費更多的精力。總之,新興市場的需求總量和巨大的產能之間仍有落差,僅靠開拓市場不能解決企業當前困境,光伏企業還應當將目光聚焦在產能淘汰上。以退為進,光伏行業才會有希望。
同時,新興市場的崛起離不開當地政府給力的補貼政策,這些國家經濟實力普遍比歐美地區弱,相信政策扶持力度不會堅持很久,若兩三年后,新興市場政策也開始下調,恐怕屆時光伏行業需要到外太空去開拓市場了。光伏行業的根本出路在于通過市場來驅動行業發展,目前對政策依賴仍非常嚴重,不可能迎來所謂的暴發和啟動。在這么方面,希望企業不要聽從“磚家”的忽悠,去展望2015年和2020年甚至2050年的市場,先活過2013年再說吧!沒有成本的強力支撐,新興市場注定只是少數人短暫的狂歡,也是下一個傳統市場。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