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了市場經濟也就選擇了產能過剩,適當的產能過剩可以促進競爭、增強產業競爭力。但因落后產能淘汰不了、新增產能低層次重復而頻現產能嚴重過剩,則會妨礙產業結構升級,降低資源配置效率
產能過剩是市場中單個企業生產有計劃、與整個社會生產無計劃所帶來的供給超過需求的現象。選擇了市場經濟也就選擇了產能過剩。過剩可以促進競爭,競爭有利于消費者,有利于提升產業競爭力,有利于推動結構優化。但因落后產能淘汰不了、新增產能低層次重復而頻現嚴重產能過剩,只會妨礙產業結構升級,降低資源配置效率。
為什么不太擔憂服裝鞋子等領域的產能過剩
我國年產服裝300億件左右、鞋子140億雙左右。如果按國內人均甚至世界人均產量計算,我國服裝、鞋子等領域的產能經常處于過剩狀態。社會似乎并不太關注,老百姓還能從廠家頻頻降價打折等促銷競爭中得到不少實惠。政府也不太擔憂,過剩引發淘汰,整個行業的市場競爭力在過剩、淘汰中不斷提高。
有人會說服裝鞋子這些產品不重要,可由市場調節。這根本就不是理由。競爭性市場中,商品和服務的重要性反映在供需關系決定的價格上,無論從買者還是賣者角度看,相同價值的商品和服務的重要程度完全相等。經濟學中沒有任何一個理論或規律揭示出,對一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的經濟體而言,鋼鐵、水泥比服裝、鞋子重要。
還有一條看似合理的理由,服裝鞋子廠家的生產規模一般較小,調整產能、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較強。鋼鐵等行業單個企業的規模確實比服裝鞋子企業的規模大,但國際市場上許多鋼鐵企業的規模遠大于我國鋼企,印度米塔爾、日本新日鐵、韓國浦項這些鋼鐵巨頭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弱嗎?我國多數水泥廠的規模并不大,如果企業規模小就容易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的話,過剩應該與水泥行業無關,但現實并非如此。
不太擔憂服裝鞋子產能過剩,并非服裝鞋子領域沒有過,F象,也不是服裝鞋子不重要,更不是服裝鞋子比其他產業調整落后產能的能力強,而是服裝鞋子廠家對當地財政收入、經濟發展和戶籍人口就業的貢獻不顯著,產能過剩、市場競爭機制發揮擇優汰劣功能時,較少地受到政府干預,落后產能比較容易通過競爭淘汰出去。
體制因素、違法違規使一些傳統產業的過剩產能難以被市場淘汰。部分產能嚴重過剩產業如煉鐵、煉鋼、有色金融冶煉、平板玻璃、焦炭中的骨干企業,幾乎都是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而且企業規模較大。即使企業徘徊在破產邊緣,有關方面擔心企業破產倒閉可能引發就業、社會穩定等問題,總會想方設法維持其生存。市場機制難以充分發揮擇優汰劣的作用,落后產能淘汰不了。
一旦某個領域出現這種情形,即使這個領域的產能已經飽和甚至過剩,市場活力較強的民營資本就會想方設法進入。新進入者較已進入者具有較強競爭力,總能以更低成本或更好質量的產品搶奪已進入者的市場。
已進入者中缺乏競爭力的落后產能很難被淘汰出局,新進入者又不斷擁入,整個行業只能是低層次惡性競爭。伴隨著市場需求的周期性變化,加之國際市場需求不振時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產能嚴重過剩就會頻繁出現。
另一部分產能嚴重過剩產業如造紙、酒精、味精、制革、印染等,民間資本占較大比重。這部分產業中的相當部分投資項目上馬和企業的生產經營,在資源利用、環境保護、投資管理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違法違規行為(這種情形在鋼鐵、有色等企業規模較大領域也同樣存在)。基層政府基于財政收入、政績等方面的考慮,對項目、企業的違法違規常常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不支付或少支付資源環境成本,多數企業在行業產能過剩、企業開工不足的狀態下也能生存,甚至還有不菲利潤,或暫時能生存,一旦熬到經濟回升期還會有不錯的效益。
歷次產能嚴重過剩,都與資源環境等方面的違法違規有關,如果嚴格執法,相當多的企業早已倒閉,或當初的投資項目根本就上不了馬。
過高的收益預期帶來新興產業領域的產能過剩
部分新興產業如光伏、風電的產能過剩,是行業發展初期的普遍性特征。一個新興行業出現時,投資者對行業未來的市場需求、投資收益往往預期過高,對風險預期過低,常常會出現盲目擴張規模、蜂擁式圈地運動。當市場需求增長與預期相差較大時,產能嚴重過剩就會出現。
少數重視技術研發、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在產能過剩的激烈競爭中不斷鞏固、擴大市場地位和優勢。而不具備核心技術優勢、管理水平較低的多數企業,則難免在競爭中被淘汰出局。整個行業在這種殘酷競爭中成熟起來。這是新興產業從興起到成熟過程中很難避免的現象。如曾經出現過的互聯網泡沫,就是互聯網發展初期出現的產能嚴重過剩,相當一部分企業在過剩引發的激烈競爭中倒閉破產了,但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和整個行業逐漸發展壯大起來。
新興產業發展初期如果政府干預失度,鼓勵政策會進一步放大投資者的收益預期,市場上的羊群效應會很快造成產能嚴重過剩,加劇社會資源的浪費。
近期治標措施與長遠治本考慮
緩解產能嚴重過剩的近期措施,一是利用過剩時期產品價格低廉的有利時機,適度擴大民生領域的政府投資,上馬一批遲早都要建設、有利于擴大消費的民生類公共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如棚戶區改造、城鎮地下公共設施、通村公路、防災減災工程、生態環境治理等。公共基礎設施生命周期長,早建成早受益。利用產品價格較低時進行建設,能節省不少建設成本。
二是在土地占用、能源資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加強自上而下的執法。在中央與地方財權事權格局、干部業績考評等體制機制有待健全環境下,希望基層政府嚴格執法,淘汰損害環境、沒有競爭力的落后產能,并不現實。產能嚴重過剩帶來的資源浪費及其對宏觀經濟穩定運行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宏觀層面,治理過剩需要全局性的措施。嚴格執行法律、維護法律權威、確保政令暢通是中央政府的份內職責。盡管加強執法對解決產能嚴重過剩的長期效果有限,但畢竟可以淘汰部分落后產能,至少可以改變市場預期,阻止新的落后產能上馬。
三是鼓勵公眾監督。許多污染重、排放多的項目不同程度地以損害公眾利益為代價,由利益受損方進行直接監督是一個好辦法。前一個時期,四川什邡、廈門海滄等地區暫停、放棄損害環境、公眾反響較大的投資項目,盡管在事情的具體處理上可能有欠科學、嚴謹,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意義,但顯示了公眾監督對粗放投資的抑制效力,有利于抑制過剩領域的產能擴張。
根治產能嚴重過剩的長久之策,是完善體制機制,加強法治建設,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糾正資源錯配的功能。歷次治理產能過剩的實踐表明,即使是嚴厲的措施如上大壓小、區域限批等,均無法解決產能嚴重過剩問題。要根治產能嚴重過剩這一頑疾,除了完善體制、加強法治,別無良策。
長期措施一是理順不同層級政府財權和事權關系,改變基層政府執法難以到位的現狀。通過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淘汰落后產能,倒逼企業不敢輕易上馬低層次的產能過剩項目。二是完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使價格真正體現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成本,減少轉嫁資源環境成本獲益的項目上馬。三是確保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利用公平競爭機制將落后產能淘汰出局。五是提高宏觀管理水平特別是貨幣政策操作水平,管好總需求,避免貨幣信貸政策失當誤導企業投資決策。
當這些體制機制趨于完善時,企業依法開展投資、生產經營所形成的產能過剩與不足,都屬市場運行的正常狀態。除了極端狀況如百年不遇的經濟危機,市場機制能夠自動調節過剩與不足問題。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