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的時候,在我的堅持下,LMW項目組在一個非正式的會議上做過一次匯報。之所以我把它稱為"非正式",因為在我想來,這樣一個耗時幾年、投入巨大、代表公司最高技術成果的項目,技術口的主要干部、公司主持經營的領導,包括營銷系統的主要干部都應當聽一聽,并參與意見。
但很遺憾,這次會議除我之外,幾乎沒有重要的干部參加。對這次匯報更遺憾的地方是匯報的內容--LMW將會做成一個什么水平、是否具有未來市場的競爭力。匯報結束,突出的感覺LMW僅僅是目前某機組的物理放大,除了變槳皮帶有可能改為齒輪,主軸承有可能由雙軸承改為單軸承,變流器可能放在機艙里之外,幾乎沒有聽到任何新的亮點,引入任何新的技術,會上也沒有聽到任何有價值的改進意見。比如大機組可能需要的獨立變槳技術沒有提到,大機組在變流技術上是否需要采用中電壓輸出也沒有提到,采用何種散熱技術以解決電機的直徑和體積縮小的問題也沒有提到。記得我曾詢問過"獨立變槳"的問題,有人回答說我們沒有研究過。讓一些對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結構沒有研究,或者不知道的人去做產品,這個產品未來會是一個什么樣子是可以想象的。
對于這樣一個項目,我差一點說出這樣的話來:這樣沒有特色的項目,現在都看不出其先進性來,幾年后幾時勉強搞出來肯定也沒有競爭力,與其花那么多錢,耗費那么多功夫,不如現在就停止開發。或者,干脆干一個更有實際價值的項目。
后來,我看到LMW項目組寫給公司領導一份報告,感嘆這個項目的困難重重,并稱競爭對手的大機組紛紛推出,我們如不抓緊,就落后云云。是啊,我們在落后,除了我們在項目管理上有問題之外,我們更落后的是我們的技術開發水平。我們在大機組的開發上缺乏掌握各類先進技術的專家,我們無法設計(或者拼湊)出有一定水平和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出來,這恐怕是我們的癥結所在。我甚至感覺到,這個項目在立項之初,并沒有作廣泛而深入的調研,包括技術查新,大機組特色的研究,并在公司內廣泛征求意見,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集中廣泛智慧、具有較強烈的產品特色、技術上(或工藝上、材料上、結構上)有所創新和突破的技術方案,可惜都沒有做,就匆忙拼湊了一個方案,幾個認識水平有限或者技術水平也有限的人就決定了LMW的水平,盡管他們可能非常努力、非常想把這個項目搞好。
之后的錯誤在于,我們的技術決策部門也沒有對這個項目組織認真的評審,也沒有提出任何性能指標方面的要求,一個重大項目就立項了,就開始操作了,我們公司未來的命運就被這樣輕率地決定了。如果我們沿著這樣的路徑走下去,幾年后,當產品終于出來,卻一點競爭力也沒有,或者一臺也賣不出去的時候,我們想回頭,想重新來,已經不可能了。我們幾千人、上百億的公司,靠什么吃飯就成了問題。
幾天前,在基層干部培訓班的座談會上,我曾經發問:我們要重視產品開發工作,不是停留在口頭上,還要具體參與。試問公司有哪位領導參加過公司產品的立項會議,評審會議?有誰把這樣的事作為攸關企業命運的大事來抓?
又是前幾天,公司擬對電控技術中心以及天誠同創作一些重大調整,以重新定位這兩個單位的職責與目標,尤其想把天誠改造成一個具有獨立采購、獨立開發、獨立面向市場的企業,以改變整個集團對風機的嚴重依賴。在彭教授征求意見的過程中,我們聽到了各種意見,其中不少人沒有站在集團戰略的高度去思考問題,而糾纏于個別人、個別情況。這樣一個重大的問題,09年時郭總就曾提出過,去年我也反復講這個趨勢,今年武總也專門強調此事的重要性,但總有個別干部思想上有障礙,他們阻礙這一工作已經兩年了。如果公司的決策完全聽任這些人的同意,那么一百年也難以邁出一步。現在到了該是決定和行動的時候了。
本文提到的兩件事,是兩個性質不同的問題,一個是產品的立項問題,一個是純粹的決策問題。兩個不同的問題,都收到無知和局限思路的影響而難以前進,對此我深為痛惜。有人提倡企業內的所謂民主,卻忘記了作為企業管理者的責任。如果一般干部和員工的民主就能決定企業的方向,那么設置領導者又做什么呢?不加任何鑒別與引導,聽之任之,這哪里是企業,烏合之眾罷了。
2011-5-3
摘自:李玉琢 《揮一揮衣袖》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