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憂之三:我國工程機械產品開發周期過長。企業對市場的快速需求反應能力差,產品開發周期平均18個月,新產品的交貨期長,導致在國內外市場競爭中失利。
隱憂之四: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缺失。長期以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存在著“重主機,輕零部件”的傾向,譬如挖掘機的發動機和液壓
控制系統,目前國產挖掘機基本都是配備康明斯、五十鈴、洋馬、久保田等國外品牌發動機,液壓系統則采用川崎、
博世力士樂等主流品牌,縱觀國內各個品牌的挖掘機,基本都是在國產的外衣下面隱藏了一顆非中國的“芯”。目前,高端的液壓件、傳動件和控制原件的核心技術都掌握在國外手中,特別是最核心的液壓泵、馬達、減速機和高端多路閥還沒有技術上的突破,另外,電控技術特別是用于節能減排的微電子技術和國外還有很大差距,這些問題嚴重制約我國工程機械的健康發展。
隱憂之五:產品同質化嚴重,亟待創新。國內產品大多相近,同質化嚴重。分析師認為: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如果企業不重視創新,中低端市場的洗牌不可避免,收購兼并,資產重組,來完成產業轉型升級。
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正處于行業成長期,自然也會遭遇成長的煩惱,上述幾點嚴重制約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過渡的過程。這里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自主創新”,假如我們的自主創新上不去,就永遠擺脫不了技術落后的一味模仿、追求數量的發展模式。自主創新會給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帶來質的飛躍,有了這種飛躍,便自然而然的奠定了我國工程機械制造強國的根基。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