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華光伏產品“雙反案”近日有了新的進展。22日下午,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機電商會)在北京正式發出公開聲明:“首輪談判無果而終,宣告破裂。”歐盟“雙反”問題不容樂觀。下月6日,初裁結果將正式發布,如果歐盟真的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反傾銷稅,平均稅率可能高達47%,這意味著中國光伏產品進入歐洲市場將面臨極大考驗。不過從目前市場狀況來看,此舉對天津光伏企業影響不大。

歐盟去年9月決定對中國出口歐洲的光伏產品啟動反傾銷調查,兩個月后又決定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反補貼調查,這就是所謂的“雙反案”。記者此前采訪中了解到,由于國內七成以上的光伏產品都是出口歐盟,反傾銷稅一旦開征,將使國內光伏業“雪上加霜”。這也是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與歐盟對話的主要原因。
然而,結果卻出人意料。“由于歐方完全沒有表現出通過磋商解決問題的誠意,導致首輪談判無果而終,宣告破裂。”22日下午,機電商會在北京正式發出公開聲明。
不過,歐盟不是第一個對我國實施“雙反”政策的區域,此前,美國對華光伏產品“雙反”僅限于電池環節,而歐盟此次“雙反”則涉及包括硅片、電池片、組件在內的幾乎整個光伏產業鏈,這對于發展中的光伏企業來說,無疑是“致命性的打擊”。
機電商會 聯系人機制繼續溝通
昨天,記者致電中國機電商會法律部了解到,歐盟對華光伏產品“雙反案”,經中國政府與歐委會多次溝通磋商,雙方同意由機電商會代表中國光伏產業就該案價格承諾問題與歐委會進行談判。近期,應歐委會邀請,機電商會派出談判工作組與歐方商談。雖然中國本著合作共贏的原則與歐委會進行溝通,提出務實可行的價格承諾方案,但歐方直接回絕了中方業界提出的談判方案,也不回應談判工作組提出的問題和解釋。在機電商會看來,這次談判的破裂是由于歐方誠意不夠。
但是,機電商會并不打算就此放棄。法律部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接下來,他們將通過聯系人機制繼續和歐委會進行溝通。目前,機電商會已將情況向政府報告,請求從政府層面積極溝通。同時,也會聽取中國光伏企業的意見,做一些準備工作。但即便如此,業內預期結果難以樂觀。歐盟“雙反”裁決一旦通過,受損的只能是中歐雙方的貿易。
此外,這位負責人表示,如果光伏企業是應訴企業,可以準備應訴材料并與機電商會聯系。如果能組成聯合應訴團隊,在產業損害調查程序中聯合抗辯,或許能夠提高應訴成效。
本市企業 受“雙反”政策影響較小
目前,本市也有一些從事光伏產品的生產企業。記者分別致電多家企業了解到,由于大部分企業生產的光伏產品,多為非晶硅薄膜光伏組件,且大部分產品不銷往歐盟國家,因此受此“雙反”政策影響較小。市工商聯太陽能業商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李寶來表示,相對于本市,歐盟可能開征的反傾銷稅對于山東、北京、江蘇、浙江一帶的企業影響更大。前幾年,國內企業出口歐盟就出現了一些問題,企業發展遇到困難,轉而將產能“內部消化”。比如本市,就可以利用大量的屋頂閑置空間建設小型發電站。
業務重心應轉移到光伏市場下游
中國多晶硅行業、光伏產業總體產能過剩,是生產大國的同時,也是銷售大國。據了解,中國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板所占的市場份額約占到全世界的60%-70%。其實,在去年9月份,歐盟的反傾銷調查就已經開始了。在這期間,我國光伏行業存在的產能過剩、結構失衡等問題就逐漸暴露出來。
采訪中,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浩寧分析認為,這些問題需要光伏企業和政府等相關部門一起努力來解決,并非只是光伏企業一方。對于光伏企業自身來講,在規劃和調整產能和銷量平衡的同時,還要在資本市場中尋求新的融資方式,開拓新渠道發行債務。比方說,企業出售股權與其他企業聯合發展。任浩寧建議,從長遠角度看,光伏企業更應該轉移業務重心,尋求光伏市場下游,即光伏電站。此外,政府、銀行有必要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如電價補貼政策、并網政策。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歐盟在光伏行業中已經進入了有序發展的階段,中國光伏行業快速發展,以及中國產品“登陸”歐盟,對他們有很大沖擊。歐盟此次征收高額關稅,實際上是保護本土企業。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