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風能、乙醇在許多人眼中是無污染的綠色能源,尤其在一些人或利益集團的過度宣傳下,我國太陽能產業在前幾年曾瘋狂地發展,如今,惡果出現了……
新能源與傳統能源區別在哪?
傳統能源究竟可使用多少年?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能等新能源果真環保沒有污染嗎?中國應該選擇什么樣的能源戰略?近些年來,在能源問題上,人們一直圍繞這些問題爭論不休。
新能源是相對傳統能源而言的。傳統能源,通常指人們過去一貫使用的能源,如木材、植物秸稈、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水力等。石油、天然氣和煤炭都是由遠古動植物化石演變而成的,所以也叫化石燃料。新能源指最近一些年來被廣泛開發使用的能源,如植物乙醇、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潮汐能等。
現在人們慣于炒作概念,能源也是如此。其實,現在我們經常聽到的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能等所謂的"新能源"并不新,它們有的比某些傳統能源要早得多。
現在比較主流的認識是,新能源可再生,比傳統能源污染少,為此,許多國家將開發利用新能源作為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提出了新能源發展目標。但是,從最近各國新能源政策調整看,似乎實現這些目標有很多懸念,理由是人們過去對新能源的弊端認識不足,放大了優點,忽視了缺點。隨之新能源諸多缺陷的顯露,人們對新能源的認識回歸理性,重新調整新能源的發展戰略。
石油煤炭等傳統能源究竟可用多少年?
化石能源究竟可以開采多少年?恐怕沒有一個公認的答案,因為世界在不斷發現新的油氣田和煤田。拿中國來說,上個世紀80年代就有專家提出,中國儲藏的煤炭僅可供開采80年,30年過去了,中國領土上不斷發現新煤田,煤炭開采年限自然也不斷延長。2009年中國新疆東部吐魯番地區發現一個儲量達640億噸的世界級特大煤田,2012年新疆和什托洛蓋又探測出儲量達810億噸的更大煤田,僅這兩個煤田就夠全國開采40年。可見,化石能源的儲量并非一些專家忽悠的那樣危言聳聽,因為我們在不斷發現新的煤田、油田和天然氣田。
在美國,雖然政府大力支持新能源的開發與使用,但對傳統能源的探測和開發一直沒有停止過。根據國際能源署不久前發布的報告,美國將在2017年之前超越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成為全球第一大石油生產國,并有望于2030年左右成為石油凈出口國。美國的天然氣產量在2012年也創下了幾十年以來的最高紀錄,煤炭產量和該行業雇工人數也在不斷增加。
風能發電:好看不好用
現在的風電生產流程是:把風動能轉換成機械能,機械能轉換成電能,電能轉換成化學能儲存在蓄電池里;然后再翻轉過來,化學能轉換成電能上網,電能根據需要轉化成機械能、熱能等。對使用機械能的工業來說,風動能經過5次轉換才能成為機械能,而能量在每次轉換過程中都會有損失,從而導致一些行業對風動能的利用效率很低,遠不及過去風車直接把風動能轉換為機械能。所以,現在又有人對傳統的風車感興趣,在用機械能的工廠,讓風車提供動力。
其實過去的帆船也是利用風動能航行,后來被燒煤的蒸汽機取代,再后來又發展到內燃機。能源的選擇,也是優勝劣汰,要考慮成本、效率和便利程度,這也是市場的選擇。風雖然是可再生能源,但像用于帆船航運,由于航速慢等原因,其成本要比內燃機驅動的遠洋貨輪高很多,所以,現在的帆船一般只用于體育比賽了,很少有人再把它用作商業航運。
很多人認為風電是零污染,其實,這只看到了風電的發電過程,沒有看到風電設備制造和儲能系統的污染。風電所需要的鉛酸蓄電池在生產、使用及報廢后的處理都會嚴重污染環境,風機葉片材料玻璃纖維的生產也會產生高污染,可見,風電在發電前已經排放了污染。
太陽能發電:清潔綠色只是美麗的謊言
同風能發電一樣,利用光伏電池發電,污染甚至比煤炭發電還大。一些人或集團出于自身利益考慮,過度宣傳太陽能是綠色能源無污染,誤導了很多人。
陽光沒有污染,但生產光能轉換成電能的硅太陽能電池耗能和污染都很大。有人計算過,生產一塊晶硅太陽能電池板所消耗的能源比這塊電池板在使用壽命期內轉換的電能還要多。這一結論雖然還存有爭議,但晶硅太陽能電池屬于高耗產業,這已是不爭的事實。
太陽能電池所需要的晶體硅的提煉要排放大量三氯氫硅、四氯化硅等有毒物質,很多企業為降低成本沒有有效地對這些有毒物質回收和處理,對環境污染極為嚴重。
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胡春力指出:"在光伏產業中,我國的硅產量占全世界產量的40%多,而我國生產的硅95%用于出口。硅在生產過程中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但使用時卻是清潔能源。因此,我國為世界低碳做出了貢獻,但自身卻并沒有實現低碳發展。"
燃料乙醇:效率幾乎等于零
過去,人們宣傳燃料乙醇,認為它有"環保、便宜、可再生"三個汽油不可比擬的優勢,稱玉米田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大油田",過分夸張了燃料乙醇的優點。美國斯坦福大學空氣研究專家馬克·雅各布森負責的一項研究發現,燃料乙醇燃燒造成的空氣污染對人體的危害超過汽油,與燃料乙醇污染有關的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比汽油更高。
美國等國家的乙醇生產原料主要是玉米,種植玉米需要化肥、農藥和水,化肥和農藥的生產都是重污染化工行業,灌溉用水需要電,而電能主要來自煤炭。可見,燃料乙醇的生產過程的污染被一些人給忽視了。
另外,生產玉米用的化肥、農機等也要消耗能源,再加上蒸餾法提取乙醇需要天然氣或煤炭供熱,這就導致燃料乙醇的生產過程就是耗能、污染過程。美國生物科學學會的一份研究報告也顯示,用玉米生產的乙醇所能產生的能量,僅比生產玉米乙醇所需的能量多出10%。可見,燃料乙醇雖然被當作可再生能源推廣,但它本質上還是一種化石燃料,而且效率極低,幾乎等于零。換句話說,生產可驅動汽車行駛100公里的燃料乙醇,所消耗的化石能源就可以驅動汽車行駛100公里。
解決我國能源問題目前最有效手段是什么?
從目前國際上一些研究機構發布的研究報告看,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能并非是理想的替代能源,解決能源問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清潔使用能源,減少能源消費。
由于霧霾等污染主要是汽車尾氣造成的,在沒有找到理想的替代能源之前,發展公共交通、減少私家轎車的使用應該是能源政策的首要選項。
目前我國政府對新能源的補貼政策,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其負面的影響不可低估。
首先,政府補貼會吸引一些企業魚目混珠般地涌入新能源領域,造成產能過剩,產品質量難以提高,浪費了大量資源,沖亂了產業結構的合理布局。近年太陽能企業涌現倒閉潮,就是對不按市場規律辦事的懲罰。
2013年3月20日,無錫尚德太陽能公司進入破產程序,這個被吹噓得神乎其神的新能源"旗艦"就像100年前的"泰坦尼克號"一樣沉沒了。尚德太陽能的倒閉再次證明,政府不能干預企業經營,資本的流動應由市場選擇。此外,尚德太陽能被法院裁定破產重組,無錫國聯的周衛平入駐尚德董事會,被任命為尚德執行董事兼總裁,標志著國資重組尚德大幕的開啟。政府補貼倒閉企業,受損的是百姓,因為政府補貼給企業的每分錢,都是百姓的稅。
其次,補貼出口新能源產品的做法,容易遭到外國的制裁。其三,政府補貼會讓"看不見的手"失靈,向市場發出虛假的供需信號,造成新能源市場的大起大落。至于政府補貼的其他一些弊端,這里就不詳講了。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