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汶川到雅安,五年,我們進步了嗎?
震后的五年,有形的余震持續了至少兩年,無形的余震卻延續至今。國如何以民為本?民如何扮演好天下己任的角色?具體而言,如何構建完善的國家災害應急機制,如何培育健康的公民意識,如何從普世價值上去重新認識災難與死亡,這些話題持熱至今。當然,人們面對這些問題時,焦灼一如對紅十字會的信任危機。從汶川到雅安,五年,我們進步了嗎?
雖說多難興邦,可蜀人歷經的苦難來得也太多太頻了。"5·12"汶川大地震最終導致8萬余人死亡或失蹤,雖然災后重建在驚人的中國速度下僅用了兩年的時間便得以完成,但這場災難給人們心里留下的創傷至今仍在艱難修復。從汶川到雅安,五年,我們進步了嗎?
震后的五年,有形的余震持續了至少兩年,無形的余震卻延續至今。國如何以民為本?民如何扮演好天下己任的角色?具體而言,如何構建完善的國家災害應急機制,如何培育健康的公民意識,如何從普世價值上去重新認識災難與死亡,這些話題持熱至今。當然,人們面對這些問題時,焦灼一如對紅十字會的信任危機。
學校:不那么脆弱,但也不夠堅強
蘆山汽車站位于新城區,鐘樓指針定格在8點02分,它成為了這次地震中的"漢旺鐘樓",然而,幸運的是,蘆山并未成為汶川。從蘆山汽車站跨過一座橋便進入老城區,這里已經成為一座棄城,道路兩旁的建筑物屹立,但實際內傷很深,已成危樓。這與汶川大地震中,北川(微博)、汶川、都江堰(微博)等城區建筑物幾乎都被夷為平地截然不同。
踩著瓦礫,記者來到了蘆明小學,學校門口的一家燈廠已經成為一片廢墟,走進校園,教學樓雖然裂痕明顯,在不時襲來的余震中看起來似乎搖搖欲墜,但整座學校只有圍墻坍塌了一小部分。蘆山縣城所有的中小學以及下屬鄉鎮的一些學校,情形與蘆陽小學相似。更為幸運的是,地震發生在周六的上午,學校放假。談到學校,這是災后第一時間外界最為關心的一點,人們極其不愿北川中學的一幕重現。
以蘆山中學為例,2008年汶川地震成為危樓后,國家撥款重建,學校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師介紹,重建耗資高達約5000萬元,抗震設計級別為8度,2012年12月28日建成投入使用,但不到半年,卻在蘆山地震中所有新建校舍嚴重裂損,再次成為危樓。
這名老師目前住在學校前的帳篷里,他說:"也許專家們會認為沒有垮塌就說明達到了抗震級別。"
"但我仍覺得后怕,假如烈度再大一點呢?假如那天孩子們在上課呢?"他認為必須銘記汶川地震的教訓,要把學校建成最牢固的建筑。
民宅:抗震能力仍普遍較差
蘆山汽車站位于新城區,鐘樓指針定格在8點02分,它成為了這次地震中的"漢旺鐘樓",然而,幸運的是,蘆山并未成為汶川。從蘆山汽車站跨過一座橋便進入老城區,這里已經成為一座棄城,道路兩旁的建筑物屹立,但實際內傷很深,已成危樓。這與汶川大地震中,北川、汶川、都江堰等城區建筑物幾乎都被夷為平地截然不同。
踩著瓦礫,記者到了老城區,大多人已經跟隨老城區的大人搬至新城區避難,城區主干道兩側是近年來新建造的政府辦公樓群與體育館、醫院等公共設施,這些建筑大多在強震中出現裂痕,尤以蘆山縣人民醫院裂損最為嚴重,傷員救治不得不在醫院門診大樓后的帳篷內進行。不過新城區規劃沒有老城區那么密集,空曠區域較多,利于人們扎帳。
截至4月23日,這場地震共造成193人遇難、25人失蹤、1萬余人受傷。地震的破壞程度遠沒有人們預想的那么嚴重。
地震中有死亡,也有奇跡,蘆山縣市民楊能珍家的兩層磚木結構住宅已經歷經了至少兩代人,在此次地震中,所有墻壁均已坍塌,四個房間中的三個已經"鏤空",唯一完整的是底層里間的一個臥室,楊能珍的女兒方曉燕地震發生時正躺在這間房間睡回籠覺。方曉燕是一個準媽媽,預產期5月6日,地震發生時,她被房屋劇烈的搖擺嚇得半死,臥室的木頂已經被地震波撕裂,但最終在行將坍塌前,地震結束了,方曉燕與腹中胎兒撿回兩條命。
對記者談起這段奇跡時,楊能珍露出了燦爛的笑容,她反復問記者:你說,我們幸運吧!然而,生命安全不能總寄望于奇跡的發生。
如何制定出更好的政策,尤其是在云貴川這些地質復雜、地震高發又相對欠發達的區域,引導并幫助農民普遍提高住宅的抗震能力,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是國家的巨大挑戰。
救援體系:注重實際,協調仍不夠
蘆山縣城,志愿者多到給人一種與災民一樣多的錯覺,而且還有更多志愿者正從四面八方涌來。志愿者的行動是最為迅速的,與這種速度相比,高速收費站災后三小時左右才取消了收費,反應顯得遲鈍得多。
不過,李巖覺得與五年前相比,官方對志愿者的組織協調工作已經進步了不少,"汶川地震半個月左右才開始對志愿者統一組織,這次第一天就設立了登記處。"
這五年內,一些專業志愿者組織也逐漸成熟,壹基金成立了一個全國救援聯盟,李巖所在的四川省山地救援總隊就在這個聯盟里。聯盟的成員多是專業戶外人員,平時進行應急救援培訓。
蘆山地震發生后,這個救援聯盟組成了多支梯隊,到蘆山各個鄉鎮考察災情,將情況反饋給后方,后方再針對性組織救援。
"不像以前那樣各自為營、一盤散沙。"
醫護:救治能力更強,組織更有序
4月20日深夜11點55分,12歲的女孩高詩琴被抬進了蘆山縣人民醫院門診大樓后面的帳篷醫院,生命體征不穩,命懸一線。
成都軍區第42醫院在災后第一時間趕到了蘆山,帶來了一臺手術車、一臺透視車以及兩輛救護車,并搭起了帳篷醫院。"汶川地震時,我們醫院也是第一時間進入北川中學展開救治,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讓這一次的救災顯得更主動、更有效。"第42醫院副院長蘇永林告訴記者。
由于災情與汶川地震時不同,所謂的72小時黃金期表現并沒有上一次緊迫。主治醫師李波告訴記者,與汶川地震擠壓傷為主不同,蘆山地震傷員主要是不同程度的軟組織受傷。汶川地震時,李波曾在北川廢墟處進行了三場截肢手術,作為一名醫生,他并不愿意做這樣的手術,可是"不截肢,壞死的肢體就會釋放毒素危及傷員性命"。
此次蘆山地震,讓李波唯一感到慶幸的就是迄今至少第42醫院接診的傷員中沒有一例截肢或者終身殘疾。他認為汶川地震積累的經驗在這次救災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汶川地震初期,各地自發趕至災區的醫療隊出現了扎堆現象。李波認為,這一次有了國家衛計委的統一部署,根據災情需要從各地抽調醫務人員并合理分配,這使得救治工作顯得有序得多。
災難中的媒體
媒介在拉近我們跟災難距離的同時,也在影響重建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五年前的汶川在眾人記憶中的震撼還沒有退卻,蘆山地震又一次把全國人民帶入了那個讓人似曾熟悉卻又悲傷痛苦的語境。對于大多數人來講,這是一次如此近距離的地震,不管是從時間上,還是從空間距離上。另一方面,這又是一場遙遠的地震,因為大部分人并沒有身處災區,無法切身體會到災難的無情、絕望的沖擊、救援的緊張。通過媒體,這場地震對與那些遠離災區的人來講遙遠卻又相近、間接而又直接、瞬間卻又持久。
大多數人經歷的是一場媒介化的蘆山地震。報紙、電視、廣播、門戶網站、論壇、微博、微信等各種媒體都參與了對這場災難的報道和救援。媒介在拉近我們跟災難距離的同時,也在影響重建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與五年前的汶川相比,這次地震得到的媒體關注程度,特別是國際媒體關注程度還是稍遜一籌。國際大牌媒體BBC, CNN, NEW YORK TIMES, 都在第一時間報道了災難的發生和傷亡人數,但不管是從報道位置還是報道密度上來講,國際媒體對雅安災難的關注程度遠不及波士頓槍擊案。
面對災難,對媒體來講最大的挑戰莫過于處理好理性與感性、整體與細節、責任與倫理之間的平衡。五年前的汶川地震,媒體記者曾經因為挖掘新聞過度"消費"處在死亡邊緣的受難者而飽受詬病。今次,各種媒體上反復提醒媒體記者不要因為阻礙生命的通道而影響救災。可以說,媒體在面對這次災難變得更加成熟和理性了。
汶川地震報道中的新聞娛樂化、受眾狂歡化的影響讓人們反思媒體在災難中應該扮演的角色。當時,媒體對"豬堅強"、"范跑跑"的追逐固然也讓人們對一些社會問題進行反思,但是不得不承認,那些報道更多的是吸引了人們的眼球,而沒有觸動公眾的靈魂。
針對自然災難報道,媒體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就是在煽情性和客觀性之間的尺度的把握。日本大地震時,整個世界都目睹了日本媒體的沉著和冷靜,伴隨的是全體國民的沉著和有序。媒體沒有破壞自己和災民以及救援者之間的敏感距離。這種距離的存在絲毫沒有降低新聞的感染力和穿透力。相反,媒體展現出的是日本國民長期的災難救濟演練的成效和社會中流淌的深層次精神。這與國內媒體長期以來的"越悲慘越感人的"創作式或宣教式做法完全不同。
媒體沒有必要刻意去描繪夸大自然災難的悲慘凄涼,但媒體有義務呈現災難的恐怖無情,只要它的目的是幫助公眾更好地理解災難,幫助眾人更好地營造社會生存狀態。
這是一個民眾期待"快速傳播"的時代,而這種期待伴隨著新媒體的發展進一步加強。迄今,以微博為首的新媒體在這場災難報道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微博不僅是一個救援信息的快速發送平臺,而且是一個有效的信息解讀和觀點說服平臺。在地震發生的72小時黃金救援時間內,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形成合力,勸服公眾不要盲目奔赴災區,防止堵塞生命救援通道。
如果說電視等傳統媒體側重于現場的呈現,那么微博等新媒體側重于公眾意見的表達。確實,微博平臺上是評論和建議的交織。網民除了表達自己的情緒之外,也會把一些智慧性的建議通過這個平臺擴散,從而讓新媒體成為一個意見平臺、建議平臺、救援平臺的結合體。
關于電視報道,這里需要一提的是21日晚的新聞聯播。頭條新聞是清華大學一個學者項目的啟動儀式,而后才是李克強主持的地震救災播報。網民紛紛在微博等新媒體平臺上表達對這種新聞編排的不滿。權威的媒體一定是彰顯人性的媒體,當災難讓位給活動儀式,媒體失去的是對災難的敬畏、災民的關愛。媒體對災難的報道也再一次讓公眾反思媒體選擇新聞的標準和動機是什么。有網友評論,央視新聞聯播的報道邏輯是赤裸裸的權力諂媚邏輯而不是權利尊重邏輯。這句評論提醒媒體記者,面對災難,生命和救助是最重要的主題。媒體有責任和義務讓更多的關注、資源和幫助轉向最需要的地方。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