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工博會開幕,記者探訪往年“獲獎大戶”高校展區
60所大學攜民生科技產品而來
解放日報記者 徐瑞哲
2011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今天(11月1日)在滬開幕,記者提前探訪了每年拿下近半獎項的“獲獎大戶”——高校展區,發現60所大學此次帶來不少民生科技新品,讓人住得環保、吃得綠色。
復旦大學展臺上“光光轉換”的新式產品,是世界首創也是首次亮相。這套“室內自然光照明系統”,通過安裝在戶外的大型拋面鏡及二次反射鏡“采收”陽光,光線在耦合后經過一根直徑不到5厘米的導光管輸入室內,又經再次配光,點亮多個不用電的燈具,散發自然光線。
同濟大學展臺搭起了一幢綠色小屋,雙層玻璃窗的外層玻璃內,涂有一層自主研發的“氣致變色納米薄膜”,可充入少量氫氣,外層玻璃即變為藍色,能在夏季將陽光中產生熱量的紅外線阻隔在外;到了冬天,只要不再充入氫氣,藍色窗又會退色,讓溫暖陽光“長驅直入”。同濟物理系吳廣明教授介紹,綠色小屋的水泥墻體也內嵌了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耐火隔熱保溫材料——“納米多孔氣凝膠”。這種新型綠色建筑系統降耗可達50%以上。
在華東理工大學展臺,將招待來賓的一次性杯子燒一燒,發出的竟是烤饅頭的淡淡焦香。原來,這杯子是由郭衛紅教授與浙江、山東企業共同研發的生物質材料制成的,可以完全自然降解。這種新材料源于自然、回歸自然,“其原料不是玉米等糧食作物,而是木粉、竹粉、米糠、農作物秸稈這樣的邊角料。”原來,郭教授的餐具可利用多種經濟林木,其主干當然用于木業,看似無用的 “細枝末節”也派上用場。她給記者算了筆賬,盡管生物質材料的加工成本更大,但其總成本已和發泡塑料產品相當。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