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則新聞:武漢某紡織機械廠下崗工人張五一歷經多次失敗,最終以投資300萬元的代價造出可民用的第一臺海底采集器(注:簡單潛水艇),出廠造價20萬元,打開了民用捕撈潛水艇的序幕。一個僅是制造紡織機械的工人可以執著于研究船舶制造,并最終獲得成功,這讓我們想到的是知識的通用性還是知識的通才?在越來越趨向專業而細分的知識領域,我們需要的不僅僅只是某一種知識,例如只懂得紡織機械控制設計,而不懂得電焊工藝,而是精于控制設計,也對電焊工藝應用有所了解的人才。試想,如果張五一只懂得自己生產線上的那一個工藝環節,如何能執著得起龐大的潛艇設計制造?學而精則藝專,每一個高工或專家的背后必然有著龐雜的工藝與多專業學識。在今天,千千萬萬的潛水艇正在向幾十萬造價的市場開拓,汽車也已經走向水陸兩棲可用,沒有一個通才的發明者是無法將汽車和船舶聯系在一起的。當然在今天,工業自動化不僅僅只是PLC等控制類技術與應用,而是包括有變頻器、伺服、軟件開發等一系列在內的綜合產品技術。而最近西門子所推出的最新TIA博途V12軟件集成這一切,并交由一個工程師在統一的平臺上對所有的線上控制、驅動、運動控制產品等進行統一編程、操作,應用工程師尚且需要一個自動化類萬般皆通的人才,何況最初的TIA博途V12軟件創新者?
從無到有的技術創造發明,這是屬于少數人的專利;而對已有的技術應用進行工藝與技術應用創新,則屬于每一個熱愛它的人,這種創新也是一個企業在競爭中不斷取勝,并獲得前進發展的動力。動力源來自于哪里?答案是企業中每一個平凡的執著的通才人物。當然,通才不是靠挖墻角而來,也不是天才而來,是植根于每一個企業的生存土壤的培養。
有一個很熟的故事:某牙膏銷售會議上,大家在討論如何使銷量翻一番,有良策者當場獎勵十萬元,而一個員工只是將在一張紙上畫了一個牙膏口加寬一毫米,遞給總經理以后,他當場簽下十萬元支票奉上。確實這個策略使日后的銷量翻番增長。這個員工不僅懂得如何生產牙膏,也懂得如何擴展銷量。而將這個銷售的潛才能擴展出來的是管理者人人平等參與,言出必行的平臺。所以,打造通才員工的第一個首要條件就是要給每一個員工提供人人平等參與,人人都奉獻智慧,平等享有分享成果的機會平臺。
一個企業的通才,決不是某一個人的智慧,而是一個有著共同目標的緊密團體。即使在創新技術產出量很高的西門子公司,每一項新技術產品也是由一個個研發partner而來。這些誕生創新的partner,更是基于企業層面無限的信任與支持,合作伙伴間無間的溝通與交流,以及在實踐與理論上的無縫合作。
通才,不僅是自身勤奮與信念的執著,更在于一個有著良好的生存發展的土壤。如張五一依靠自身的積蓄與借貸來支撐自己的信念,他獲得了成功是一個萬幸的事情,但是還有很多那些民間自造飛機的農民或自行研發其它專利事項的有理想而清貧的人,其實多數最終或是資金短缺而終止,或以勢單,關鍵知識欠缺而告失敗。誰來幫助這些人成功?誰去支持那些企業中平凡員工的創新思維?從國家到企業,我們都應該在需要創新人才的時代里,給通才者一個簡單而自由的發揮平臺。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言的"中國夢":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這種機會,只需要在需要的時候,它變得平等而簡單的出現在面前,無論創新的成功或失敗,都成全每一個人生出彩的機會。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