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道德村協會(Ethisphere Institute)的"2013全球最具商業道德企業"榜單公布,眾多我們熟知的業內知名企業都榜上有名,比如ABB、霍尼韋爾、羅克韋爾、施耐德和伊頓等。
這家協會的評選活動始于2007年,在2009年,有來自全球99家企業入選,2013年入選企業達到了145家。遺憾的是,中國大陸企業依然與"道德"無緣。盡管,從評選名單看,這個總部位于紐約的協會青睞美國企業,但是來自日本、新加坡甚至印度這些亞洲國家都有企業上榜。為什么會沒有中國?按理說,對于大多數喜歡追名逐利的中國企業而言,一向熱衷于這種往自己臉上貼金的聲譽,是無資格參選還是沒有信心申請,再或者就是落選了?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在商業道德上的缺失很大。這種缺失,不僅害人害己,更甚至損害到國家的利益。
追逐利益是商人的本性,但最基本的商業道德應該是不要損害他人的利益。近年來,食品行業曝光的三聚氰胺、地溝油、瘦肉精、工業明膠、塑化劑……等一系列痛心疾首的問題,一而再再而三的觸犯了商業道德的底線,盡管它們不斷引發全社會強烈關注和譴責,可是這些損害到他人身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的商業行為卻依舊屢禁不止。本來已經是一觸即碎的價值觀,在國家不完善的法律和不健全的監控機制縱容下,商業道德已經坦然不存甚至被顛覆,食品行業正在走入一個越沒有道德卻越得利的怪圈。
損害他人利益只是冰山一角,不正當競爭也和商業道德倫失息息相關。低價的惡性競爭已經成為了眾多行業的一個共性。變頻器行業也是一個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的例子。面對著僧多粥少的市場,變頻器行業上演了低價競爭的大戰,最終逃不過兩敗俱傷的結局,企業耗盡了資金卻無利可圖,而消費者也沒有得到益處。價格的降低直接導致產品標準的降低,從原材料,產品功能、服務等環節都縮水了,整個行業就因低價而被破壞。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眾多知名的國外企業也在中國市場搞起"雙重標準"。今年,央視"3·15"晚會上曝光了國外企業損害國內消費者權益的案例,大眾同款車型的問題,國外召回了,國內卻不召回;蘋果手機在中國市場實施著與國外不同的售后政策。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和中國整體商業道德的敗壞脫不開關系。
再回過頭看,道德村協會的評選標準包括企業是否擁有對公眾福利有益的創新,是否節約資源以及企業的管理情況和法律法規的遵守情況等條件。只想感嘆,誠信無欺都做不到,又何談貢獻?這些標準對中國企業真是高不可攀。
《道德經》中說: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天下蒼生沒有不尊奉天道和德行的。人無德不立,所以我們從讀書開始就要接受道德教育。同樣,企業要健康成長,也不能缺少商業道德這一課。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曾深有感觸的表示過:企業好壞的差異在于商業道德。國外不少知名的企業,新員工入職的第一天,首要任務就是接受各種商業倫理的培訓,反觀我們,這樣的培訓寥寥無幾。企業從一開始對商業道德的淡化,使得在后續快速發展和擴張的過程中,與商業道德漸行漸遠。
另外,要形成一個正確的商業道德價值氛圍,政府的監管是必不可少。由于法律漏洞和監管機制的不健全,很多出現的問題都被大事化了,小事化無,以至于同樣的問題總能重蹈覆轍。加強商業道德建設,健全法律法規來進一步規范市場行為,才能促進中國整體商業道德水準的提高。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