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邁阿密港口發表演講:鼓勵私人企業與資本投資美國基建,為當地創造更多工作機會,更廣泛地使用"美國制造"產品。就在這時,戲劇性的一幕上演了,一陣風吹落了奧巴馬身后蓋在起重機上的美國國旗,然后露出了中國商標,場面無比尷尬。
美國制造業"回流"之中,"中國制造"正是"美國制造"的最大對手。
在金融危機影響背景之下,美國總統奧巴馬于2012年提出了"將制造業帶回美國"的口號,并在各種不同演講場合極力游說美國企業"回流"。隨后,我們也看到了一些在華的美國企業響應這一號召,通用電氣、惠普都將部分生產線從中國轉回美國、蘋果計劃今年在美國花費1億美元打造生產線。
不過,"回流"現在看來收微甚小。來自《經濟學人》的數據顯示:目前"回流"美國的企業,大大小小加到一起不到100家,而且這些"回流"的企業,大多數只是將以美國為銷售目的的產品線帶回來。"回流",還只是"涓涓細流",一時之間難成大氣候。
對于崇尚自由經濟的美國,制造業"回流"受政治因素的影響有限。羅克韋爾自動化CEO基斯•諾斯布什就明確表示:制造業不會因為政治因素而回流到美國,如果回流,最終還是受到經濟因素影響。大型企業決策者都是看重經濟效益和企業的競爭力,尤其是長遠的、可持續的發展。
哪里有市場,哪里就有制造業,這才是主導企業走向的關鍵。也因此,中國的龐大市場需求,暫且在這場"制造回流"的交鋒之中占了上風。但后續發展卻不能做定論,在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市場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簡單、重復的生產以及沒有高科技含量的產品終究會被市場淘汰,"中國制造"未來之路將布滿荊棘。我們面臨的挑戰就是:即便在中國建立了眾多制造工廠,但制造的核心技術依舊在美國,高科技正是未來市場所需,而這將成為"美國制造"可持續競爭的優勢。
當"中國制造"遇上"美國制造",希望不是中國制造業大國地位的終結,而是"中國制造"邁向更高端的開始。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