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欄目推出討論話題"人口紅利消失,自動化產業應以怎樣的成長與策略來填補空白?"懂得分享是一種智慧,懂得傾聽是一種學習與修為,來自業內具有真知灼見的他們對此有何觀點?讓我們一起來傾聽業內的聲音,啟迪智慧,共促發展!
關于"人口紅利"的圓桌討論:
《新財富》:中國勞動人口比重的下降將非常平緩,經濟增長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不會受此困擾。以市場為導向的產業遷移、集聚和人口相應再流動的過程,勢必產生新的投資和新的增長極,并推動經濟增長。此外,中國人口的更大優勢還在于勞動力的勤勞稟賦。
(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趙曉 陳金保:試問一下,如果我們的產業適時轉型,并能提供有利于人口流動、有利于公平競爭、有利于技術創新的制度環境,是不是還能迎來新一輪的"人口紅利"呢?因此,中國第一次的數量型人口紅利消失并不可怕,基于經濟轉型和制度改革基礎上的新型人口紅利釋放才更具成長性和可持續性。
《中國證券報》:隨著人口紅利逐漸衰減和技術的發展,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將迎來"爆發季"。而一些大企業掀起使用工業機器人的風潮。分析人士認為,在以3D打印為標志的桌面制造業逐漸走向前臺之時,全球社會組織形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人民日報》:何謂人口紅利?有人說,人多力量大就是人口紅利;有人講,勞動力廉價創造人口紅利。這實際上將人口紅利視同人口規模效應和勞動力過剩,是一個認識誤區。人口學認為,在人口結構轉變過程中,由于出生率下降和老年人口增長有限,會出現一段勞動年齡人口占比較高、數量相對較多的人口結構"黃金時代"。這一時期,撫養比(少年人口與老年人口之和/勞動年齡人口)較低,勞動力負擔較輕,有利于儲蓄和投資的增長,從而為經濟發展提供人口紅利。之所以叫人口紅利,是因為它同貨幣儲蓄一樣可以獲得利息。
(著名經濟學人)葉檀:中國經濟發展不是因為人口紅利
圍繞數量的爭議是愚蠢的,在為人口紅利消失、為項目的流失而擔憂,不要忘記勞動力的效率、企業的效率才是最重要的。
只有在制度釋放了勞動能力與消費能力之后,人口的規模與效率才值得進行經濟考量。中國上世紀80年代初進行了市場化改革,此后中國的經濟效率大幅提升,在全球處于增速前列。目前社會熱點議題如戶籍、如壟斷等等,可以歸結為一句話,新一輪的制度滯后制約了中國經濟的效率。中國需要的是打破制度桎梏,發揮新一輪的資源效率配置。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