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顧四周,感冒者眾,空氣質量成了罪魁,PM2.5數據在網上迅速流傳,我們大家卻都只能“監”而無法“控”。為此,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慧環保方案應運而生,對大氣污染實時監控,對工業污染源精準測量。改善環境,物聯網技術再次站到臺前,但是隨之而來的還有指責,仍然離不開“炒作、概念、圈錢”這些熟語。
有人抨擊物聯網應用就是“給行業信息化穿上物聯網的外衣”,但畢竟先得穿上,才能讓它成為脫不下的衣裳。日前,工信部和發改委發布的《信息產業發展規劃》中也提到:“探索社會化商業化物聯網信息服務。圍繞工業轉型升級的重點任務,加強生產流程監控、倉儲物流管理和安全生產監測等領域的應用示范。面向城鎮化進程中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公共管理需求,開展智能交通、質量追溯、智能醫療、環境保護、公共安全和應急處置等領域的物聯網應用示范。”
從2012年物聯網發展專項資金支持的項目中可以看出,工業、農業、物流、交通、醫療這五大領域的物聯網應用均有重點部署。以智能交通領域為例,獲得專項資金支持的包括停車管理、指揮調度、交通信息誘導、港域航道信息監測及發布、高速公路行車安全監控、北斗車聯網、航運船聯網、城市公交等19個項目,申報這些項目的企業來自北京、廣州、山西、武漢、杭州、煙臺、新疆等地。物聯網發展這幾年,政府不斷在加強引導,出臺相關指導意見和專項資金扶持政策。專項資金畢竟只是杯水車薪,國家將支持符合條件的物聯網企業在海內外資本市場直接融資,鼓勵設立物聯網股權投資基金,通過國家新興產業創投計劃設立一批物聯網創業投資基金。物聯網的發展攪動著資本市場,也刺激著區域經濟發展的神經。各地物聯網產業規劃紛紛出臺,也確實出現盲目建設產業園區的情況。
2013年2月5日,《國務院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正式出臺,提出重點要從四個方面統籌好物聯網發展,其中,統籌物聯網的區域發展定位可以有效抑制概念炒作和圈地行為,強調引導和督促地方根據自身條件合理確定物聯網發展定位,因地制宜,有序推進物聯網發展。信息化和信息產業基礎薄弱的地區不應再盲目提核心技術研發及產業化,而是應該以本地需求為牽引,適度嘗試物聯網應用。怎樣把物聯網的火炬傳向市場?《意見》提出:“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推動需求應用為抓手。”物聯網創新商業模式,培育新興業態,并非易事,如果找不到好的商業模式,企業就缺乏后勁,更別提成熟市場的市場化驅動了。因此,探索物聯網產業鏈上下游協作共贏的新型商業模式是個大課題。
物聯網概念從被第一次提出開始,拋向它的質疑就從來沒有停止過。“物聯網過熱”、“物聯網圈錢圈地”、“物聯網是場炒作”……圍繞這些話題的文章總是能吸引讀者的眼球。但實際上,這幾年來,物聯網產業涉及的市場表現得更加成熟與冷靜,物聯網技術在行業中的應用也走向務實。對物聯網的評價,也應該更加客觀,問題雖然層出不窮,但物聯網的主線還是要發展,特別是以應用為牽引的發展。對新概念新技術,還是包容些好。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