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風電是我國大力進行推廣的新能源之一,但在此前由于嚴重的技術原因造成連鎖反應,致使產業鏈受到重創,現在行業發展也不是那么的樂觀。
目前,我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已經連續四年,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在這個數據的背后,卻是我國風電產業正處于一個生與死的存亡危機當中。
2004年開始,我國的風電進入快速發展軌道,此時的背景是,環保壓力增大、資源消耗嚴重,中國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位。與此同時,風電技術進步飛速,風機設備由定槳距變為變槳距、變速,效率得以提高,并且可并網長期運行。此時的風電定位已由“補充”轉變為“替代”部分石油、煤炭。國家主管部門著手起草《可再生能源法》,當時風電的發展沒有電網制約,連續幾年翻番增長。
2012年,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國內煤炭、鋼鐵、光伏等多行業普遍遇冷的大環境下,風電行業也未能幸免。2011年下半年拐點出現,風電高速增長的勢頭戛然而止,開始進入漫長的寒冬。
首當其沖的是上游的風電設備制造商,市場不景氣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訂單減少。2012年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華銳風電第三季度單季營收僅有5.48億元,單季虧損高達2.8億元,創下了單季營收和凈利潤新低;金風科技第三季度營收24.6億元,凈利潤為負3243.88萬元,為2008年以來的首次單季度首虧;明陽風電營業收入同比下降58.6%至7.878億元人民幣,凈利潤下降94.4%至502.98萬元。風電三大巨頭的尷尬業績表明風電制造業進入微利時代。
2012年,風電依舊在“囧途”跋涉。風電企業業績不佳,無論是上游設備制造商,還是風電廠,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經營困難。不過,風電放緩腳步進行調整和洗牌未必是壞事,轉型升級為下一輪機遇的到來積蓄力量。
相關政府部門沒有坐等行業就此低落,作為國家的行業主管部門,國家能源局動作頻頻:發布《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為行業提振信心,按照規劃,“十二五”時期,可再生能源新增風電裝機風電7000萬千瓦,累計并網運行風電1億千瓦;連續下發文件促風電并網,如《關于加強風電并網和消納工作有關要求的通知》、《國家能源局關于分散式接入風電開發的通知》;力推蒙西風電試點,試點核心即要將蒙西當做麻雀解剖,找出阻礙中國風電并網、消納的真正原因和解決措施;開辟風電新藍海,低風速、海上、高海拔等風電項目開發正式提上日程。
此外,由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和全球風能理事會聯合發布的《中國風電發展報告2012》指出,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中國風電“棄風”比例超過12%,相當于330萬噸標煤的損失。風電企業因為限電棄風損失達50億以上,約占風電行業盈利水平的50%。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風電場“棄風”程度比去年同期有所緩解,卻仍不容樂觀。2012全國棄風電量約200億度,較2011年100億度的限電規模翻倍。除此之外,風電平均利用小時數較2011年有所下降,個別省(區)風電利用小時數下降到1400小時左右。
2011年我國風電機組制造產能達到3000萬千瓦,但當年裝機容量只有1600萬千瓦,近一半的產能是過剩的,而整機廠商也達到了80多家的歷史高點。2012年雖有緩解,但市場上仍然存在產能過剩的現象。這些現像的產生致使本來在2012年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就出現下滑之后的市場生存環境,在幾乎50%過剩的情況下,企業生存危機更加加劇,無序的產業發展,不利于其有序的發展過程。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