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進入2013年1月份以來,全國曾13省市陷入霧霾,空氣污染監測頻頻"爆表",特別是首都北京及河北周邊地區污染嚴重……從2011年美國大使館報出PM2.5以來,國人再次真實地溫習了中國空氣污染的切身嚴重性。夏日里的一場暴雨使北京變成了一片海,冬日里的降溫使北京為成"霾中城",北京尚且如此,全國其它非中心城市更面臨著如何的境遇?每日成堆的洪澇、滑坡、水源污染、地方病、職業病等訴求新聞讓我們已經麻木,祖國的心臟--北京也難逃此劫,這必然需要引起我們的深思與關注。這是中國近十多年以來GDP以保8快速增長的代價嗎?美國《財富》雜志說,對中國而言,肆虐百萬平方公里國土的危險霧霾顯然不僅是幾記警鐘,更像是對中國高能耗增長模式的"死刑宣判"。在筆者來看,這種"中國高能耗增長模式"并不是一直以來我們深刻反省的高資源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的"三高一低"拉動增長的方式,而是發展成以房地產和汽車制造為地方支柱產業的發展模式,其顯現的結果一是圈地開發房地產的土地財政,使得臨近大量人口集聚的大量可耕種土地和植被被壞破,成為鋼筋水泥的天下,而城市及工廠制造的有毒有害及其它粉塵等污染物不能及時、充分被自然生物吸收、稀釋,造成空氣污染越來越嚴重;二是國家諸如四萬億的救市或拉動內需經濟增長的高投入,使得城鎮建設進入"面子工程"打造的畸形發展道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我們看到的每一個光鮮城市的外表下,其鄉村、城市關于民生的基礎設施建設卻停留在五六十年代的基礎上,或是更久遠,所以大水一沖,山體滑坡了;暴雨一來,城市變海了。相對于擁有13億人民的中國,那些少數百姓的悲劇成為了發展必付的代價,然而他們的生命在此卻顯得如此廉價。最后一點,我說的汽車制造產業不僅是指汽車制造,還有大型高污染的化工制造、礦冶等,即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的大型重工生產,如當前江蘇啟動群體事件起因--王子制紙排海工程項目、大連人持久聲討的大連福佳大化PX項目等,為何政府與百姓的利益在此時并不一致呢?政府引進的項目將每年給本地帶來上億元的稅收,為何百姓反對甚至游行抗議、沖突?因為這一個項目所帶來的風險不單單是有毒有害物質對海水、水源、空氣的污染,而是通過這些介質進入人類食物鏈,最終將導致百姓生命質量的下降,比如霧霾下的"北京咳",這就是嚴重的空氣污染給首都居住者生命帶來的威脅之一。在此,筆者想表達的是:霧霾,不是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方式之禍,而是中國特色盲目拉動GDP數率之人禍。如果說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霧都"倫敦是工業發展的代價,那么正進行在當年英國發展階段的中國二十一世紀,2008年成功兌現了"綠色奧運",給全球來北京的人們保證了一級天氣質量占70%的晴空萬里。這是倫敦治理霧霾一兩年就可實現的事情嗎?如今,那掩映在倫敦紫紅色霧中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成為了懷念的經典景色,而北京卻在奧運走后,繼續著越來越重的霧霾和偷偷肆虐的PM2.5。
倫敦的"霧都"不是粗放式工業發展的典型教材嗎?它的成功治理也不是我們學習借鑒的榜樣嗎?為什么我們看過了這么多失敗與成功發展的國家后,卻始終走不上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與綠色制造之路呢?一場接一場的霧霾,有些專家將這些原因拋向冬天居民取暖煤炭排放、汽車尾氣排放,甚至是農家桔桿還田的焚燒濃煙所致,從全國13省市的霧霾成份包括數百種大氣顆粒物,如礦物顆粒物、海鹽、硫酸鹽、硝酸鹽、有機氣溶膠粒子等來看,居民生活排放僅僅是這些成分來源的1%,其它99%來源于何處?一項研究結果顯示,2011年中國煤炭消費量年增長7%,全年煤炭消費總量占世界煤炭消費量的40%以上,遠高于歐盟和世界水平。煤炭的主要消費主體火電廠,而火電廠的裝機容量還在不斷的增長,則其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塵仍將增加。其下游的建材、冶金、化工等產業依然在加速項目審批,如數據顯示,我國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高耗能行業投資正在不斷加快。2012年高耗能投資延續了2011年年初以來的加速增長態勢,1月至10月累計同比增長21.7%,較上年同期加快3.4%……不能以犧牲環境換取發展速度的發展指導已成為與當前發展背道而馳的格言,正在產業升級轉型政策口號下摩拳擦掌的全球工業自動化商已經將先進的"合同能源管理"、ERP資源管理系統及ProfiEnergy軟件系統和能效管理平臺引入國內工廠制造領域,詢者多多,用者寥寥。而中國工廠綠色制造以實現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是正確發展的必然,但是這一個預期中的龐大的商業市場何時正真到來?筆者在瀏覽網易新聞中看到一條很有特色意義的新聞標題:"油品差被指霧霾禍首 兩桶油為利益不升級",或許何時不再只有兩桶油時代,尊重生命平等的綠色制造與科學發展才會真正到來,致力于綠色制造的自動化科技才有更大的舞臺。共同期待這一天!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