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如何,科技的腳步不會停止。物聯網也在像互聯網一樣,逐漸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我們將迎來物物也能相連的時代,物聯網究竟會以何種方式到來,給現代生活帶來什么改變呢?
早期進入人們生活的因特網,是龐大、錯綜的聚合體。它由彼此相連的服務器以及與服務器相連的專用設備(主要為個人電腦)聚合而成。但如今,全世界正開始過渡到一種全新的聯接拓撲,即我們所說的“物聯網”。
今天,計算能力仍然由大量專用設備接管,其中也包括個人電腦。它們依托于從前因特網時代沿用至今的大量既定的,并且通常是碎片化的軟件接口。計算能力以及計算機智能被分配到或者嵌入于各類設備,就像是在一個專供特定任務的島嶼之上。
雖然,越來越多的計算能力被分配到不同的智能設備上(即物聯網中所謂的“物”),但是在不久前,它們仍以完全“無聲”的方式使用。
現在的智能設備包括移動裝置、嵌入式系統、工業控制和車內系統,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還包括家庭電器。RFID(無線射頻識別)以及GPS(全球定位系統)標簽也能說明,在物聯網,這些早期的靜態對象也能被“激活”,并能夠在無人干預下儲存及傳送與之相關的數據。
但是到2020年,預計仍將有40億人口以及超過310億部設備在使用所謂的“因特網”。于是,物聯網的出現絕非只是用各類信息將數字世界變得更為錯綜繁雜。
當幾乎所有的設備或對象都開始需要處理能力以及自動執行任務的能力時,并不能只對系統本身進行擴展,而是要做出巨大的變化。不管物聯網以何種形式呈現,有一點是確定的,即它不但將會在廣泛意義上改變計算的本質,而且也將給用戶的期望和眼界帶來改觀,從而服務的方式,包括安全性等也必須加以準備。
計算能力的轉移
人們最初得出的重要結論是這樣的,將計算能力從某些既定的企業(包括供應商和客戶)中轉移到那些能夠通過M2M(機器與機器對話)方式,在無需人工干預的情況下,使對象得到處理和互動,并能為其建立標準的企業。
物聯網擁有的潛力能夠使之成為一個戲劇性的均分者,有一部分原因是尖端技術并不再僅限于大型企業,而且物聯網還將減少這些企業對拓展的尋求。從某種意義上說,大型企業將面臨最大的挑戰。
從商業的角度而言,我們認為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日本電器商在艱難中崛起并最終主導電器時代能夠最好地體現物聯網的效用。日本電器商同時也締造了“物”的概念。“物”之本身不再具有盈利,所以下一代的成功商家將是那些能嵌入及連入智能,并以此投入市場的企業。
在未來的十年,世界將以何種形式改變,我們剛剛做了一個構想。那么企業又將如何準備呢?瞬息萬變中,又會帶來哪些特定的問題?
大數據及云技術
第一類挑戰將是數據分析師以及供應商都會提及的“大數據”方面的問題,也就是說超大規模的潛在數據將需要被處理、儲存并轉移至各類“物”中,抑或由其轉移而出。
這體現的是一類分析方面的問題,尤其是關于M2M設備所生成的大量數據間的重要的組合方式,或者是關于這些數據的儲存地點。“大數據”是一堆無限龐大的數據,而且從本質上,它們無時不刻地都在增量,讓現有的科技黔驢技窮。
從前因特網時代延續而來的獨立儲存系統根本無法在物理或者邏輯層面上滿足這類儲存需求,這些儲存系統很快被拖垮。因此,云儲存應運而生。但事實上,這僅僅是將問題踢給一群服務提供商,爾后還會產生各種新的問題。
這些服務提供商需要達到怎樣的標準才能滿足數據的物理以及邏輯儲存,并且在今后得以遷移至他處?他們又是是否能夠符合規章制度以及隱私標準——然而這些制度或標準對于不同的國家,貿易體甚至行業通常會大相徑庭。
而“云服務”同樣也帶來一系列的安全問題,例如連接安全性將的驗證、登入方式,以及怎樣防止可能發生的故障。
如果上述關于大數據的基本問題無法得到解決,物聯網看上去就仿佛是一個“焦慮的因特網”,只要小小的故障就能導致巨大的后果。只有以確切的方法保護M2M系統不受這一連鎖反應的危害,才不會減緩物聯網在下一個十年中的推廣。
英特爾智能系統框架
諸如英特爾之類的公司辯稱,唯一的生存之道應該是采用將一系列技術交織相聯并以此為基石,而不是將那些技術分散并逐個建立。
為此,智能系統框架(Intelligent Systems Framework,ISF)提供了多種解決方案,包括打造企業商品處理器,對所有裝置初始狀態的可管理性進行考量,以及確保這類基礎設施將在(固定、無線或近場無線電式的)異構網路中運行。然而,該框架最具吸引力的地方還是它嵌入式安全的理念。
企業迫切需要嵌入式安全,這并非是危言聳聽,2010年Stuxnet病毒對工業控制技術方面的攻擊就足以證明。系統此前從不被認為具有安全隱患的原因竟然是人們懶得對它們下手。但是,如果工業控制系統能夠得到保護,是否充斥于物聯網中的其他獨立系統也能如此呢?
解決上述問題的辦法,就是將軟件訪問上一層級內容時所需的必要電路進行嵌入式處理,而非使用靜態的手段對芯片加以保護。這就使得“可信化平臺模組”應運而生。它可以對加密空間提供保護,使之能夠儲存“認證令牌“一類的數據,或者嵌入特定程序,讓惡意軟件無法對系統造成直接破壞。與軟件服務套件一起嵌入的安全體系將為物聯網的發展增添重要可能。
同時,英特爾還是許多主動性解決方案的發起者。例如,由英特爾發起的“開放數據中心聯盟”就旨在通過一系列大型企業及部分技術服務公司之間的合作,共同制定標準,將ISF的技術方案緊密銜接。
規章和承諾
數據保護開始慢慢變為國家級的或者超國家級(supra-national)政府或機構的重要功能之一。種種跡象表明,解決這些問題需要耗費本十年剩下的時間,甚至更長,并進而轉變為一個全球化的體系。
當越來越多的來自對象或“物”的數據在單個用戶周圍流動,個人隱私將顯得愈發重要。這是由大數據引發的問題,也是各類組織在處理大數據時所要面對的。迄今為止,收集到的個人的數據還十分固定,例如姓名、住址以及社保賬號等。但這些數據被交易的情況越來越多,因為它們與系統相聯,能夠推測并識別出何人在何時與何人做何事。
不過現在討論隱私問題可能并沒有實際意義。因為大多數上傳的數據是分散在不同的數據庫間的,它們很快就會被刪除。然而在大數據的經濟原則“驅動”下,這些數據碎片最終會被整合,因此如何監管私人數據將是政治性的問題。
人們常常假設,物聯網將由自由市場以充滿競爭卻亦十分融洽的方式建立,看來它的雛形將通過政府、約定、或協議條款形成。政府也一定會從大數據中撈到好處,的確,最具爭議的方面是各國尋求挖掘關于子民生活習慣和生活圈數據的方式。因此,大數據的未來也極具爭議。
立法規模多大才可能影響商業?歐盟的《數據保護指令》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下,該指令主要關注了一些十分重要的子議題,以此改進違反數據隱私的通知。這些跨國章程將以類似的限定方式對物聯網上收集到的或者泄露的數據加以制約,成為具有實際意義的標準。
此外,部分組織也將能知悉,當特殊利益集團或個人想要考驗法律的底線時,法院對此的忍耐限度究竟有多大。公司必須準備好應對復雜多變的情況,比如說要允許個人用戶以某種方式選擇退出,而該方式可能體現的是數據過剩時代的主要挑戰。
結論
總之,尚未有簡單的安全解決方案來應對上述問題。組成物聯網的所有對象將會含有嵌入式安全系統。人們將使用實時分析處理對象產生的數據,從以自動化的方式對其進行管理。這種管理將是無人干預的,除非某些閾限被攻破。政府將會同時尋求數據接入以及引入“殺毒開關”,這能減少設備因經濟或政治利益而受到的潛在攻擊。
不管企業現在是否涉及這一事實,物聯網時代總會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來臨。忽略物聯網會改變組織以及他們所服務的顧客和市民,將是巨大的錯誤。同樣,假設物聯網會以互聯網曾經的方式發展也是愚蠢的。在嶄新的世界,政府、顧客以及市民都將受到積極的影響。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