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麻省理工學院的兩位經濟學家Erik Brynjolfsson和Andrew McAfee聯合出版的《與機器賽跑》(Race Against the Machine)中指出:"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技術進步正在導致大規模失業,未來經濟的增長將不再是勤奮工作就可以,而是要靠更加智慧地工作"。機器人代替復雜智能的人工操作這種場景以往似乎還只停留在科幻電影中,而今,我們真的要開始接受這樣的現實。
曾經的中國,正是因為廉價的勞動力成本而一躍成為制造業大國,吸引了眾多世界知名企業的入駐。而今,這個光環開始漸漸褪色,人力成本的不斷增加,迫使一些企業轉移到東南亞其它國家。大部分繼續停留在中國的生產企業,更多看重的是中國市場的消費能力,即便如此,這些企業也開始選擇更符合經濟效益的機器人以便應對人力成本帶來的壓力。而另外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化問題就是中國老齡化速度非常快,盡管短期內我們還感覺不明顯,但10~20年之內,這個問題將會演變的非常嚴峻。逐步選擇機器人,也正是許多企業未雨綢繆的明智之舉。
汽車行業開創了機器人時代,隨著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中國對機器人的需求速度甚至開始超過了汽車應用的增加。2011年,中國制造商購買先進工業機器人的數量躍升了50%,2012年上海工博會上,機器人成為了最受矚目的產品。如今,機器人技術日臻成熟,不僅僅是制造業領域,無處不在的屏幕、語音交互等機器設備也在改變著我們普通人的生活。以銀行為例,很多服務和信息,我們都可以從機器中獲知。iPhone 4S中的Siri,可以回答我們大部分的問題,機器對人類語言的分析已經得到了很大的突破。 比爾·蓋茨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在新興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未來機器人將帶來轟動效應。
不過,許多勞動力被解放出來,這是否會造成大量中量勞動力的過剩呢?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現在,一次又一次的技術革新導致許多工作崗位不斷消失,也有更多工作崗位正在涌現出來,這一點我們似乎不必太多擔憂。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華強森說過:"從上世紀80年代到現在,中國制造行業吸納勞動力的數量一直保持在1億多人口,并沒有增加。"
不過,正如《與機器賽跑》所強調的:未來經濟的增長需要靠更加智慧的工作。在與機器的競爭中,我們要怎樣才能表現更加智慧?一方面,與人類相比,機器還不具備良好的解決問題能力、靈感和創造性,因此我們十分有必要提升自己的創新,領導力以及學點企業家精神。另一方面,與其跟機器競爭,不如帶著機器一起跟別人競爭,善于利用機器的人將會成為未來贏家。2011年,富士康提出三年內啟用一百萬機器人逐步替代生產線工人,董事長郭臺銘就表示:富士康的年輕人將重新學習操控機器人軟件、應用和維修,變為機器人的應用工程師和軟件工程師,通過操作機器人來完成生產。
如今,機器人代替人工已經成為了不可逆轉的潮流。在中國,這是外企解決成本壓力的途徑,也是國內企業轉型升級的捷徑。與機器競爭,協調人與機器關系才是最重要的。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