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壓大網鋪開
2012年12月12日,錦屏-蘇南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正式建成投運。這是繼云廣、向上兩條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之后,我國再次登上世界直流輸電技術的巔峰。
該線路是目前世界上輸送容量最大、送電距離最遠、電壓等級最高的直流輸電工程,創造了特高壓直流輸電的新紀錄,代表了當前世界直流輸電技術的最高水平,工程采用的主要設備均為當前世界上電壓最高、通流能力最強和容量最大的直流設備。
以此為代表,我國一批重點聯網工程投運:哈密南-鄭州±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開工,高嶺直流背靠背擴建工程投運,新都橋-甘孜-石渠工程投運、玉樹與青海主網聯網開工,藏中電網220千伏主網架開工建設;南方電網公司開工建設的 “兩渡”工程———云南普洱至廣東江門±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和溪洛渡右岸電站送電廣東雙回±5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也在穩步推進中。
點評:
對于資源蘊藏、經濟發展極其不平衡的中國而言,特高壓對實現更大范圍資源配置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電網有關負責人表示,未來5年,國家電網將建設 “三縱三橫”特高壓交流和11回特高壓直流,西電東送規模將達到2億千瓦。屆時,我國將形成以特高壓為骨干網架,蒙電外送、疆電外送和西南水電外送的資源優化配置新格局。大煤電、大水電和清潔能源基地建設將得到有力支持,能源資源將實現在全國大范圍內高效配置。
實際上,自國家電網對外宣布其“十二五”期間特高壓建設的規劃時,一幅廣闊的建設圖景就引起了業界極大關注。
而在一系列特高壓建設項目有條不紊的開展之際,國家電網離建設堅強智能電網的目標已經為期不遠。
風電產業持續低迷
風電產業這一年,可謂喜憂摻半。
盡管我國的并網風電量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但仍未破解的“消納不暢”難題,使得 “棄風大國”的帽子始終摘之不去。
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中國風電棄風比例超過12%,而風電企業因為限電棄風損失達50億元以上,約占風電行業盈利水平的50%。到了2012年,風電限電率不降反升。據1月26日中國風能協會發布的數據,2012年我國風電限電超過200億度,比2011年增加近一倍。而內蒙古地區普遍達到50%,試行 “風火交易”的呼倫貝爾則史無前例地創造了80%的限電紀錄。
大規模的限電,使得風電開發商的收入也嚴重縮水。而多米諾骨牌效應下,其窘境直接傳遞至整機設備制造商、部件供應商乃至原材料生產商。遭遇行業三角債危機的風機
制造商,日子也愈發艱難了。
2012年,經歷了高速增長的風電制造行業進入了全面低迷期,特別是整機制造商的業績可謂跌至谷底。行業集體陷入虧損,風機質量問題頻發,企業裁員、降薪風波不止。數據顯示,包括龍頭企業在內的風電制造企業凈利潤普遍大幅下滑。如華銳風電2012年凈利潤預虧4.9億元左右。
點評:
風電并網裝機容量世界第一的“光環”難掩制造行業利潤大幅下滑的“凄楚”。
在經歷了連續數年的高速增長后,我國風電產業開始面臨一系列發展瓶頸:上游產能過剩,下游需求疲軟,并網消納困難,棄風限電嚴重,全行業面臨虧損,發展增速開始放緩等,我國風電制造業已進入了高成本的微利時代。
有數據顯示,目前國內風電整機行業的產能過剩率已達50%以上。在這種過度競爭下,風電設備的價格自然是一路跳水。風機整機價格已從2008年的6500元/千瓦,下降至3500元/千瓦左右——而這不但壓縮了整機制造企業和部件制造企業的利潤空間和科技投入,還為風電行業長期健康發展埋下了隱患。
但無論是并網遇阻還是棄風限電,無論是資金壓力還是市場低迷,根本上還是風電市場的消納問題。而只有進行市場化改革,理順體制機制,許多問題才可以迎刃而解。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