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煤價大跌順風車
當然,僅僅是上調電價還無法解發電企業虧損的燃眉之急。電煤占電力企業營業成本高達70%,如果不是趕上煤價大幅回落這般“天上掉餡餅”,發電企業還會繼續過苦日子。
2012年全國經濟增長下滑,企業效益下降,受到經濟景氣周期影響極大的煤炭行業出現大幅下滑局面。2012年5月份開始,動力煤連跌13周,價格累計下跌幅度超過20%,9月份后雖略有好轉,但依然上漲乏力。截止2012年12月21日,各類動力煤平倉價格同比大幅下降23%。
成本大幅下降,給了火電企業扭虧為盈的好機會,再加上發改委的細心呵護,火電企業沒有讓人失望,迎來了業績的華麗變臉。但這和電企自身的盈利能力改善關系不大,只是一次政策扶持和看天吃飯雙重眷顧的“奇遇”。
華電國際之所以能夠取得業績增幅最大的成績,除了在第四季度出讓寧發股權所獲得的2.8億元收益,還有就是因為華電只有10-20%的合同煤,是同行業中比例最低的。
電力市場化改革邁出一小步
此次火電企業業績大變臉是在政策和運氣的雙保險作用下取得的,和企業盈利能力改善關系不大。主要因為此前實行的重點合同煤和市場煤并存的雙軌制限制了電力市場機制作用的發揮。一旦煤價上漲,電企就難以承擔成本,也讓電企養成了“哭窮”和“看天吃飯”的頑疾。
電煤價格并軌破冰 電力市場化改革
早在2004年12月,發改委已經出臺煤電價格聯動機制措施,接下來的幾年政府都曾表示繼續推薦電力體制改革的深化,但煤電聯動卻不了了之,電力體制改革也舉步維艱。
隨著2012年年中電煤價格出現拐點,不僅為發電企業業績變臉創造了機會,也為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電煤價格并軌以及重點合同煤的取消,被認為是近年來煤炭及電力行業最重大的市場化改革之一。
在煤炭需求低迷的背景下,煤炭企業的議價能力有所下降,電力企業議價能力上升,打開了煤電并軌的時機窗口。2012年12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深化電煤市場化改革的指導意見》,這是繼發改委此前發布《關于解除發電用煤臨時價格干預措施的通知》后,權威部門對電煤價格干預、并軌等方面事宜最高層次的、進一步的意見。
從2013年開始,取消重點電煤合同,取消電煤價格雙軌制,發改委不再下達年度跨省區煤炭鐵路運力配置意向框架。自此,電煤價格完全交給了市場。
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將自主銜接簽訂合同,自主協商確定價格,政府價格盡量退出干預。從整體看,煤電聯動是市場化選擇的方向,長期看對于兩者的持續發展均有利,將可以實現雙贏的局面。
三方利益矛盾成為改革桎梏
不過在目前的電力體制下,政府不會輕易上調銷售電價,這必然演變成電網、發電和煤炭企業三方的利益的博弈。
發電企業相對議價能力較弱,只有在發電企業虧損的情況下,靠“哭窮”政府才被迫上調電價。如今電煤價格聯動,一旦煤價上升,發電企業隨著成本上漲勢必就要上調上網電價,但由于終端電價掌握在國家手中,考慮通脹因素,政府不會輕易上調銷售電價。
電網售電價格不提高,發電企業如果上調上網電價,電網的利益就受到影響,發電企業、煤炭企業和電網三者之間的矛盾就會越來越大。屆時無論是電網還是發電企業還是會找國家“哭窮”,電力市場化改革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
因此,局面實質性的打開將取決于政府對電價體制的改革,即對電網企業的利益分配上作出進一步的動作,才可能實現煤電聯動帶來的雙贏效果。比如打破電網企業統一收購的壟斷局面,推進大用戶直購電和建立規范的電力交易市場等,所以短期還得看政府在該方面政策的執行力度上。
結語
盡管煤電價格迎來全面市場化的改革,但距離真正的電力市場還很遠,不能發揮電力價格的調節作用,電企就會繼續哭窮,靠看天吃飯維系下去。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