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S是分散控制系統(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的簡稱,國內一般習慣稱為集散控制系統。它是一個由過程控制級和過程監控級組成的以通信網絡為紐帶的多級計算機系統,綜合了計算機(Computer)、通訊(Communication)、顯示(CRT)和控制(Control)等4C技術,其基本思想是分散控制、集中操作、分級管理、配置靈活、組態方便。
DCS是計算機技術、控制技術和網絡技術高度結合的產物。DCS通常采用若干個控制器(過程站)對一個生產過程中的眾多控制點進行控制,各控制器間通過網絡連接并可進行數據交換。操作采用計算機操作站,通過網絡與控制器連接,收集生產數據,傳達操作指令。因此,DCS的主要特點就是分散控制集中管理。
相較于PLC,DCS更擅長于過程自動化控制,處理模擬量能力強,聯網功能大。DCS主要針對流程控制,可以對模擬量數字量控制,但掃描周期比PLC略長,主要應用于化工,水泥,鋼鐵等的流程控制。

DCS發展史概述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工業自動化裝置采用的是分散性控制系統。也就是所有設備都是獨立運行,不聯網控制。操作員根據生產需求進行計算后,將獨立設備的特性調節到適合的程度,然后就開始工作。之后采用了氣動、電動模擬儀表組成過程控制系統,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集中監視、操作和分散控制。隨著生產規模和復雜程度的不斷提高,原有的控制系統顯得滯后、笨重、繁冗,因為一臺儀表只有一種控制規律,要實現某些復雜的控制就很困難。另外,控制儀表數量越來越多,用原來落后的儀表盤控制的話,控制盤越來越長,看得人眼睛都會花掉。最致命的就是老系統之間不便于實現通信,很難分級控制和綜合管理。再一個就是它的系統變更比較麻煩,只有通過更換儀表和變更儀表連線才能實現。
上世紀60年代以后,隨著生產工程的大型化和復雜化,誕生了計算機集中監視和控制的集中控制系統。集中控制方便了監視、操作和管理,同樣也使危險性高度集中,系統一旦故障,對裝置造成的影響和危險性都是非常大的。
隨著微處理機的誕生,為新型控制系統的開放創造了無比優越的條件。同時,出于對一個生產裝置中幾個控制站和一個或幾個操作站之間的數據通信的疑問,DCS控制系統就誕生了。
1975 年美國最大的儀表控制公司霍尼韋爾首次向世界推出了它的綜合分散控制系統TDC—2000 (Total Distributed Control -2000) , 這一系統的發表, 立即引起美國工業控制界高度評價, 稱之為“最鼓舞人心的事件”。世界各國的各大公司也紛紛仿效, 推出了一個又一個集散系統, 從此過程控制進入了集散系統的新時期。從1975年到1980年為DCS控制系統的初創階段。由于軟硬件技術的限制,此時的dcs系統性能還不十分完善,硬件結構還不十分成熟。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