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精益管理到卓越運營,人們在謀求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的道路上更在不斷探求著更加簡約高效的管理。隨著信息化與自動化技術的快速發展,這些技術不僅僅應用在工業生產場合,更用“技術橋梁”把工業生產與管理聯系起來,實現卓有成效的數據分析與生產管理。這個“技術橋梁”就是生產制造管理類軟件。從TPS到ERP再到MES,成形的生產制造管理軟件無不來自于卓越企業管理的經驗,融合了中西文化卓越管理思維碰撞的結晶,然后用技術的手段將之固化,并應用實施在工廠生產制造中,用技術去規范、協助企業進行科學的制造流程與管理。然而生產制造管理軟件究竟適應于什么樣的工業場合?其功能效如何? GE工業及制造業市場總監趙榕簡言之:“院雖小也可栽柳,柳必垂”。
《PLC&FA》:關于生產管理運營,已經從最基本的財務管理軟件到ERP再到MES等一系列高級的管理軟件升級,隨著生產制造方式的不斷改進,請您就生產制造管理軟件的演進作一個詳細介紹。
趙榕:首先管理可以分為幾個層面,這里的生產管理主要指業務層面的管理,業務管理軟件主要經歷了從財務管理軟件到ERP再到MES的應用。ERP作為一個工廠最上層的信息系統,在九十年代初,國內就在863項目中選冶金、石化等幾個重點行業企業進行試用推廣。在當時來講,ERP是一個新的概念,應用的結果如何?當時流行的一句話是“不上REP就是等死,上了ERP就是找死” ,由此可以反映出當時人們對ERP的認識是;認為在工廠管理方面ERP可以幫他們做所有的事。其實不是這樣的,因為在ERP和工廠自動化管理之間有斷層,由此需求出發而誕生了MES,即制造執行系統,該系統能夠連接ERP與自動化系統。
而我們談的生產制造管理是一個包涵著更多層次的工廠管理,不只是MES所限定的范圍,GE的生產制造管理軟件平臺包含了整個工廠運營,GE生產制造管理軟件是基于多年來GE專注于自動化硬件制造和在工廠生產管理方面的多年儲備與積累,同時GE順應現代工廠管理發展趨勢,加大生產制造管理軟件的研發投入和大范圍的同類產品收購等措施補充產品線,通過這樣一個綜合發力的過程,形成了一個面向生產管理的 GE生產制造管理軟件,這個平臺大于MES的范圍,可以做為整個生產制造管理運營平臺。
從當前國內工業自動化發展的速度來看,我認為在中國未來的3~5年可能是生產管理運營軟件方面的井噴時代。GE的發展重心也將從一個提供傳統自動化硬件公司轉變為一個面向工業環境的從硬件到軟件服務的整套解決方案提供商。
《PLC&FA》: 在當前現代化工廠的建立過程中,自動化與信息化的“兩化融合”可能是現代化工廠發展的必經之路,目前的生產制造管理軟件在現代化工廠建立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生產制造管理軟件的有效應用給工廠自動化程度提出了哪些要求?
趙榕:談到“兩化融合”,我認為當前國內的大型企業大部分的工廠自動化水平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而在整個工廠范圍內的ERP、MES、PDM系統等都屬于工廠信息化范疇,談兩化融合不能只強調其中某一項,在信息化范疇之內所涉及到的系統都需要通盤考慮。生產制造管理系統作為信息化內容之一,作為連接ERP和自動化系統的重要橋梁,在符合兩化融合要求的現代化工廠建立過程中,其顯著的促進意義毋庸置疑,它的優先級應該高于其它。
在生產制造管理軟件的推廣中,很多企業問同樣一個問題:是不是在工廠生產自動化程度很高的前提下才能應用生產制造管理軟件?對于這點,我認為如果你的工廠自動化程度很高,生產制造管理軟件的應用實施將會給企業帶來的益處也會更多:生產制造管理軟件可以做自動化系統的聯結,所采集到的底層自動化系統的數據等都是真實的而且是實時的。當生產自動化程度較低,也可以應用生產制造管理軟件,在一些實際項目中會遇到有些數據不能從控制系統中采集到,這樣我們可以借助人工方式去獲取,從而提供給生產制造管理軟件。
《PLC&FA》: 奧巴馬提出智能制造的概念,未來現代生產制造管理軟件在促進智能制造的實現上將發揮怎么樣的作用?將如何來促進“兩化融合”實現低成本高效率及安全生產的“最佳”生產制造?
趙榕:
如果談中國的兩化融合,談“最佳”制造,這其中包括產線的建造及如何降低浪費。聯系奧巴馬提出的智能制造概念,我們提出實現“最佳”制造對生產管理平臺的四點要求:第一,這個平臺能不能幫助企業去建立好一個真正的工廠化模型,所謂的“模型”就是幫助企業能否部署好企業制造的系統,或者是在這個系統投運之前能提供一個良好的仿真功能;第二,在工業環境下,需要管理底層各種各樣的設備,當前自動化系統本身的控制能力已經很強,但是它的接口是不是足夠開放,底層設備的數據是不是都可以采集到?是我們談“最佳”制造的又一重要內容,在探討如何把工廠底層各個設備連結起來,物聯網或許是智能制造下工業數據化采集和管理的方式之一。第三,在整個業務系統方面,包括ERP、工廠的各種供應鏈管理等,生產制造管理系統能否很好地與這些業務系統相結合,使所有的工廠信息化系統能夠真正地融合在一起,這也是對“最佳”制造的一個要求。第四,關于人員方面。系統再好,也需要人員去操作和使用。生產制造管理軟件是一種能夠幫助我們去規范流程的人員操作的平臺。有些用戶墨守成規,覺得使用生產制造軟件會使他們的一些舊有生產習慣改變,他們難以進行這種相應的變革。其實如果一個管理系統應用在企業運營中,一定會從生產流程上做些改變,從而改變人員的操作習慣、管理人員的管理習慣。因此,“最佳”制造在這里對人員的培訓和變革也提出了要求。
《PLC&FA》: 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使得各生產制造工廠管理越來越虛擬化,這些給現代的生產制造管理軟件的市場與技術帶來了哪些變數?其下一步的發展方向將是什么?
趙榕:所謂的虛擬化就是越來越數字化,管理者都不用再常駐現場,坐在辦公室或是出差在IPAD上就可以馬上看到工廠的生產、技術指標……這當然是好事,同時也對現有系統能否跟得上這些數字化的發展提出了要求。在上一個問題中我們談到的前三點對這個問題的解決是有效的。要求生產制造管理系統從技術方面,一是平臺SOA的架構,以服務的方式,與不同系統做集成,使得本身實施的系統不再作為一個信息孤島。二是云計算,當前在工業場合還沒有看到對云計算和云服務的要求。在工業場合對數據的安全性及數據對客戶的隱秘性與重要性,相對于當前的商用或民用系統來說其重要程度是一樣的,因此在引入云計算之前,要充分考慮其安全性,但是我相信遲早有一天云計算和云服務也會在工業場合中應用。到那是必然會有專業的供應商幫助客戶去解決數據的存儲、運算等,對于客戶來說這種新的服務模式,他可以只關心他在做什么,而不用花精力與投資在計算機的維護方面。
談到生產制造管理軟件的發展方向,除了我們剛才談到的幾點,我認為以下兩點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應該符合國際上的MES協會MESA對生產管理軟件的定義標準,要符合怎樣的標準呢?一是功能上能夠完善,滿足生產管理的需要,的,二是接口上要開放和標準化,滿足系統集成的要求,三是數據和模型要統一,適應不同的行業應用。其次,生產制造管理軟件發展方向與IT發展方向保持一致。在IT業有什么新的技術產生都會對管理軟件有深刻影響,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軟件,肯定會符合IT這一系列的發展方向。
《PLC&FA》: 許多國際自動化巨頭在中國市場推行生產運營管理軟件系統均遭遇到很大挑戰,您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克服?
趙榕:首先,國際自動化巨頭企業多是來自于美國、德國、歐洲等西方發達國家,其產品開發設計與中國的市場需求存在一定的差異,我認為這是最大的推廣障礙。以國外標準開發的產品不一定適用于中國,例如很多客戶第一時間會問是否有中文版?這就反映出了這個問題所在。
第二是管理思路不一樣。任何一款軟件的開發都融合了管理者的思路在其中,尤其像生產制造管理軟件,它的整個開發過程一定會借鑒某些工廠管理的最佳實踐,由此推出的軟件也一定包含了這些工廠自身的管理思路和想法。所以在中國你想要很好地去推廣,需要首先去了解中國的用戶,了解其工廠運營過程中的思路與想法是什么,然后你再審視你的產品與之的契合度,調整或完善不足的地方。其次在銷售過程中要注意方式,盡量去幫助用戶解決他生產管理中的問題,只有找到他生產上的問題,并根據這些問題提出差異化的解決方案,用戶才會認可你。總而言之,就是要把產品和解決方案都本土化,融入中國用戶的使用與管理習慣。
第三是與市場發展有關系。在這個管理軟件市場沒有大量需求的前提下,我們只有去開拓、挖掘客戶,十個用戶中或許只有一兩個用戶才能理解這款軟件的重要性,才會使你有繼續深挖的必要。現在的中國管理軟件市場需要我們一定得把前期工作做扎實,等待整個中國市場大規模的成熟與發展。
《PLC&FA》:之前我們談到很多關于如何利用生產制造管理軟件來實現工廠卓越運營,那么所謂的卓越運營是一個怎樣的概念?
趙榕:我認為談運營簡單,如果談卓越運營,這就需要將生產制造管理系統和工廠的運營真正結合起來,這是一個整合的過程。我建議國內那些謀求高效運營管理的制造工廠,從現在開始,在它正常運營以外就應該考慮如何去提高它的運營水平。
關于卓越運營的實現,GE也推出了卓越運營之旅去幫助客戶理解卓越運營和指導如何實現,在這里我更想說的是實現卓越運營不是簡單地采用先進的管理軟件就可以一蹴而就,它需要客戶按照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宗旨去逐步實現工廠的卓越運營。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