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晚,信泰集團董事長胡福林跑路的消息傳開。22日下午,大批保安把守在溫州信泰集團新廠房門口,只許進不許出。得知信息后,債權人和供貨商一下子涌來,不少人開著面包車、小貨車,準備哄搶東西。據當地消息報道,僅22日一天,溫州就有9個老板跑路。9月27日,溫州又曝出2起老板跳樓事件。政府雖然進行了干預,但一時間風起云涌,商心惶惶。
如果把全球經濟比作是一家大型制造企業的話,中小企業就是這家公司的操作員。他們承擔著巨大的工作量——在這條生態鏈上老老實實的聽著上一個鏈條的指令、拿最低的工資、還備受歧視,然后被逼創新,期待有一天能夠化繭成蝶,如小白領升任主管一般往上躍一個層次。
中小企業之難非今日之難,其由來有自。
首先便是政府稅收:中央及地方普遍高度重視大企業、給予相當額度的減稅等各種優惠政策,還時不時將幾十億的紅包打給不缺錢的石油壟斷行業。中小企業雖然口號上得到政府重視,但口惠而實不至,其實際稅負據專家測算已占總成本的30%還多,早已躋身全球稅負最高地區之一。而要領取那些有限的補貼不知道要看多少臉色、不知道要填多少表格、不知道要打通多少關卡。一些小企業主感嘆:預期花這些精力去拿那點錢,還不如用那些時間去多跑跑客戶。
其次,近階段以來國際經濟形勢的每況愈下,同樣給廣大中小企業出口帶來了巨大壓力。一位每年出口額上千萬美元的生產打火機的企業主曾對中央媒體傾訴:與年初的民工荒不同,現下是訂單一大把,但卻是在裁員減產,因為大型壟斷企業提供的水電油的價格在噌噌的往上漲,一個訂單下來,利潤比存在銀行還要低。如果結算周期長,人民幣升值,說不定還要虧本。
與國際形勢相比,國內也好不到哪兒去。官方不僅發布了紡織行業、電工、LED、光伏、船舶、汽車等多個行業要面臨產能過剩的預警,而且與以往同期相比,今天中小企業面臨的困難又多了一層,那就是拜政府自認高明的宏觀調控政策所賜,在持續收緊的貨幣政策之下,東莞、溫州等地的大量制造企業的資金鏈格外緊張,借不到的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或轉行或不干了;被迫轉向民間融資(大多數是高利貸)的則如同引鴆止渴一般,利潤趕不上利息,日子更加難過。
鐵打的市場,流水的企業。回顧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消失的中小企早已不知凡幾,要在這個既是最好的年代、又是最壞的年代里走出叢林,自當要順應潮流而為。放眼當今市場,勞動力、原材料等成本的價格正在節節攀升,能幫助傳統制造業擺脫困局的除了營銷上的阿里巴巴,還有制造流程中的工業自動化。
前兩天,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 報道:盡管美國工人的工資是中國的六倍,但由于美國密爾沃基工廠擁有大量先進的工業自動化技術,比起中國只需要六分之一的工人,再加上美國更快速便宜的物流,以及中國呼嘯的通貨膨脹,因此,在美國生產掛鎖的成本已經比在中國便宜了(原文: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11/06/28/companies-moving-jobs-from-china_n_886188.html)!這自然是工業自動化技術魅力的寫實展示。對廣大中小企業主來說,如果不去關心新技術帶來的新機遇,你當什么老板呢?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企業經營是一條不歸路,每一次的危機中都蘊藏著巨大的機會。實際上,真正傷不起的只有眼光。更何況,能夠度過冬天、迎來春天的小苗,才有可能成長為后起之秀;而只有經過數十年、上百年的考驗,才能脫胎換骨笑傲江湖。這,是所有企業的宿命。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