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鋼協提供的數據顯示,國內鋼材綜合價格指數已降至103.28點,而1994年該指數剛推出時為100,相當于鋼價已回到18年前的水平。有業內人士戲言,一斤鋼材還比不上四兩豬肉。由于產能過剩的緣故,當前的鋼材只能說淪為“白菜”,中國鋼鐵行業現有產能已超過9億噸。受全球經濟不景氣影響,國內外市場需求疲軟,國內鋼材消費加上出口不足7億噸。產能過剩,鋼材價格自然難以堅挺。
屋漏偏逢連夜雨。目前,全球鐵礦石市場已主要被澳大利亞的力拓、必和必拓與巴西的淡水河谷3家企業把持,而我國鋼材企業鐵礦石70%需從國外進口,鐵礦石價格的高企導致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鋼鐵企業壓縮成本的預想也只能成為奢望。
11月14日,中鋼協發布信息稱,1至9月,全國大中型鋼鐵企業整體虧損55.28億元,而去年同期盈利837億元。“未來5到8年,中國鋼鐵業將進入一個痛苦的轉型調整期。‘去產能化’將成為鋼鐵業的未來趨勢,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完善退出機制等,將成為鋼鐵業發展的關鍵詞。”某位自身業內人士對媒體如是說。
硬幣都有正反兩面,在鋼鐵市場低迷的背后則醞釀著新的機遇,冶金自動化則有可能是低迷市場的受益者之一。
隨著自動化技術的成熟,冶金自動化將進一步向管理、監測和控制的一體化、智能化和最優化的方向發展。使用計算機管理和控制的范圍將繼續擴展,機械設備和電氣設備的運行狀態也開始用計算機自動診斷,如果發生故障,除能自動分析故障的性質和部位外,還能自動切換、啟動備用裝置以保證設備正常運轉,象轉爐熔煉的成分控制、高爐的爐況和料位控制這樣一些較困難的環節也可采用計算機自動進行。
這些全新技術的運用,將大大節省企業的勞動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助力企業實現更好、更快、更高地生產,自然也大大壓縮已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因此,盡管當前鋼鐵行業整體低迷,壓縮成本已成為企業共識,但整個行業并非一片哀鴻,不少企業已經開始紛紛在生產研發等方面做準備。
可以預計的是,在不久的將來,隨著控制、管理一體化和智能化的到來,冶金自動化將成為一座礦藏豐富的金山。鋼鐵低迷的市場和糟糕的預期,也給冶金自動化帶來豐富的想象,因此,相關自動化廠商應早做準備,以期在接下來的藍海中搶得先機。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