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要保持我國模具產業的優勢,更好地提高國際競爭力,提出了我國模具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對策:著重發展模具專業人才,提高模具從業人員素質;加快發展相關支持性產業的技術含量,提高模具附加值;優化我國模具產品結構、產業結構;推進自主創新,實施區域品牌戰略;發展產業集群,打造模具產業鏈;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支持作用。
數字化+智能化重構制造業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無論是能源、材料、生物還是其他領域,都面臨著用新的信息技術使產業發生改變,這正是第三次工業革命和前兩次不一樣的地方。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已成為科技進步的必然,成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途徑,為企業創新發展帶來了新機遇,開辟了應對資源環境挑戰的新方式。工業化是信息化的物質支撐和主要載體,信息化是工業化的推動引擎和提升動力,只有兩者深度融合,才能達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要求,實現工業革命。
新一輪的工業革命正在深化,西方發達國家在振興制造業上走出一條新路子。他們依靠科技創新,以數字化和智能化為核心,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提高經濟發展核心競爭力,謀求未來發展的主動權。甚至有國外學者稱,新技術的出現,很可能導致中國制造業在未來20年中出現困境。我們對此應該有強烈的憂患意識。
看看當今全球頂級企業,受益于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典型案例比比皆是。蘋果公司就是通過產品模式創新、各種最新技術的集成創新,成功引領了信息產品的發展方向。又如美國頁巖氣開發技術的突破,引起了一場頁巖氣革命,對世界能源格局乃至政治、經濟發展都產生了深刻影響。相反,一些輝煌一時的國際頂尖企業,則因為沒有及時把握住新一輪工業革命浪潮,正在經受前所未有的發展困境。
我國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奮斗,在制造業方面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式發展,制造業生產總值已躋身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強”一直是我國制造業亟待突破的瓶頸。其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在技術方面一直處在跟蹤和追趕狀態,許多關鍵核心技術還沒有掌握,是導致我國制造業綜合競爭力弱的最主要因素。如果能夠在中國制造前面加上“中國設計、中國創造”,我國的經濟和產業格局就會發生根本性變化。因此,緊抓第三次工業革命契機,努力在創新和綜合競爭力上步入世界前列,是我國制造業未來發展的重點所在。
挑戰與機遇同在,我國制造業要實現跨越式發展,也具備了許多良好條件。周濟指出:“一是我國制造業擁有巨大市場需求。二是我國制造業有著世界最為完整的體系。三是我國一直堅持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在制造業數字化方面掌握了核心關鍵技術,具有強大的技術基礎。四是我國在制造業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已經形成了獨特的人力資源優勢。五是我國制造業在自主創新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輝煌成就,上天、入地、下海等等,都顯示出我國制造業巨大的創新力量。”
當然,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自主創新,尤其是信息技術原始性創新方面還有很大差距。今后,在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的核心技術方面,我國制造業還需要實現戰略性的重點突破。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