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擺脫“用工荒”的陰影,規避一路高漲的用工成本,一場由機器人替代工人的風潮,正在珠三角興起。
你會五金沖壓、焊接、注塑、噴涂、打磨或者拋光,沒有3000 元-4000 元的月薪就不愿意干,還在待價而沽或騎驢找馬? 可是,有企業已經“雇傭”機器人取代你了。
1個機器人大約可以替代10 個產業工人,為了擺脫“用工荒”的陰影,規避一路高漲的用工成本,一場由機器人替代工人的風潮,正在珠三角興起。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將助力珠三角制造業輕型升級。
不過, 在機器人領域國內尚處起步階段,關鍵部位的技術開發應用尚難與發達國家匹敵,穩定性也不為市場所信任,未來要“攻城略地”顯得步履艱辛。
機器人效率高不鬧情緒 1個機器人替代10個工人
11月3日上午,記者走進東莞鉅升塑膠電子制品有限公司的模具生產車間,一眼望去,偌大的車間只有兩個工人在擺弄待加工的工件, “難道沒有訂單,剩余的工人休假了? ”
研發工程師劉雄飛解釋說,今年7 月3 日,他們啟用了一條3 米長的智能化精密模具柔性制造生產線,生產線包括了1 個機器人、7 臺數控加工中心、1 條軌道,機器人會從容地把一個個待加工的工件搬運、放置到加工中心自動加工,工件加工完畢,它就抓起來放好。如果采用傳統生產方式,要讓鉅升公司的7 臺數控加工中心24 小時運作,至少需要10 個工人,現在只需要1 個機器人就行了。
鉅升公司成立于上世紀80 年代中期,與當地很多模具制造企業一樣,直到2008 年初還是一家勞動密集型的傳統加工企業, 人手多達3000 人,啟動智能生產線后,現在只有1700 人左右。
“機器人可以24 小時不停工作,不像人那樣偶爾會倦怠或有點小情緒。機器人加工工件可以精確到3 至5 微米,誤差比頭發絲還小。更讓人驚喜的是,啟用機器人的生產線,其產能是一般車間的3 倍。”鉅升公司管理者計劃將智能化生產線延長至10 米。
大企業喜“雇傭”機器人
業內人士說, 早在90 年代就曾嘗試向企業介紹機器人,很多企業也知道機器人的好處,但那時還有廉價勞動力可用,企業用機器人代替工人的迫切性不強。
近年來,原材料價格在漲、租金在漲、稅費在漲、勞工成本也在漲。大大小小的老板們絞盡腦汁,想來想去,似乎只有人工可以通過替代品來節省。于是越來越多的機器人進入珠三角制造企業。
大企業已經掀起“雇傭” 機器人的風潮。2009年, 比亞迪公司耗資數億元引進了13 臺ABB 噴涂機器人, 可全自動完成整個車身的油漆噴涂工作,油漆膜厚誤差控制在2 微米以內,涂料的用量可減少30%左右;去年7 月富士康董事長郭臺銘透露:富士康將增加生產線上的機器人數量以完成簡單重復的工作,2012 年達30 萬臺,2014 年達100 萬臺;華為、中興通訊、廣州光寶也在使用工業機器人。
小企業“嘗鮮”訂單不斷
在佛山南海、順德, 眼下一些小企業也開始嘗試使用機器人。
“樂從一家生產家具配件的鈔文五金店,一年前購進一臺機器人后,省下了一半工人。”佛山市龍甲機器人焊接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昕春告訴記者。
11 月5 日上午,記者來到龍甲機器人公司辦公處,見李昕春正跟一個年輕人告別,李昕春說那是南海平洲一個子承父業的小企業主,想買機器人進行生產,由于訂單一個接一個,李昕春說自己有點顧不上他了。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已有一大批勞動密集型企業開始投入機器人作業,除了一些尖端技術之外,數量較多的是焊接機器人、噴涂機器人和搬運機器人,此外裝配、切割、拋光、涂膠機器人等也很常見。
單臺機器人一般不超20萬元
一些企業雖然希望使用工業機器人,但存在一些障礙,關鍵的是資金問題。
業內人士算了一筆賬:一臺機器人替代10個工人, 每個工人的年薪在2-4 萬元左右,如果機器人售價太高, 將抑制企業更換新設備轉型升級的沖動。因而,從事“二次研發”的珠三角機器人供應商,一般將單臺機器人定價在20 萬元以下,一個機器人系統售價則在200-300 萬元。
智能機器醒獅,動作惟妙惟肖
哪里有市場,哪里就有商人逐利的身影。機器人市場需求剛現端倪,不少人就做起了機器人生意。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助理、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秘書長畢亞雷介紹,早在2009 年3 月,深圳便在國內率先成立了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目前,協會擁有從事機器人及相關產業研發生產的企事業會員單位63 家,據估算,63 家會員單位2011 年產值在160 億元左右,企業業績平均每年遞增50%至60%。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