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山,據不完全統計,企業工商登記中經營范圍列有“機器人裝備”的企業有20 家左右。
搶占機器人行業先機的企業中, 就有佛山市利迅達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該公司總經理霍錦添此前長期從事不銹鋼加工和銷售, 他發現很多金屬材料制造廠、家具廠和建陶廠用人成本不斷攀升。2008 年,金融海嘯席卷全球, 歐洲部分掌握先進自動化技術的企業急盼有償轉讓技術。霍錦添立即飛往歐洲,經過一番溝通, 他和意大利INTEC 機器人系統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從此開始成為一家機器人生產商。
經濟“寒冬”冷意未消,但利迅達公司則忙碌異常。11 月7 日,記者在該公司的調試車間看到,一排排機器人正在接受出廠前的最后一道調試。利迅達公司的做法是, 從國外著名生產商或者國內規模較大的生產商處購買通用機器人, 公司研發人員根據訂購企業的需求開發相關系統,進行“二次研發”。
佛山市龍甲機器人焊接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昕春1983 年大學畢業后到日本留學,之后留在松下公司,從事與機器人有關的工作。1996 年,李昕春回到國內向高校和企業介紹機器人,但直到2009 年之后,他才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他的公司從日本進口電機、控制器、減速器等機器人關鍵部位,進行“二次研發”和裝配。就是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 業務已經拓展到豐田、美的、華帝、富士康、東風雪鐵龍等知名大企業。
【蛋糕很誘人】 業績一年翻幾倍,按需定制生意火
與國外公司差異化競爭,珠三角機器人生產企業找到商機
國內以及珠三角的機器人市場到底有多大?
對此問題,尚未有權威數據能夠準確描述。有企業說, 國內有150 億美元的市場;有企業說,單單就五金沖壓,佛山的市場容量就達1 萬臺。
雖然眾說紛紜, 但這并不妨礙機器人生產企業對未來前景的樂觀。利迅達公司介紹,去年公司產值1000 萬元,今年將達到6000 萬元, 明年預計有1.5 億元,到2015 年估計能達5 億元。龍甲公司的目標產值則是2 億元。
在國外, 設備基本都是整套設計的。但國內的很多企業并不喜歡進行全套設備更新,因為這意味著要將原有生產線推倒重來,成本太高。這為珠三角剛剛成立的機器人生產企業帶來了機會。他們采取“分步走”策略,根據客戶需求,針對某一局部或單一環節進行自動化系統研發,可以用機器運作的部分就先用機器人去替代。
另外,企業由于各自工藝不同,總要對機器人進行一些小修改, 國外企業基本很少會愿意幫企業去做這項工作, 珠三角的機器人企業在這塊也找到了商機。
珠三角機器人生產企業還致力于“拼服務”。為避免客戶操作不當產生損害,他們會給客戶配備幾位經驗豐富的熟練工人到企業服務。為說服企業放棄從國外進口機器人的想法, 霍錦添常常這樣自我宣傳: “我們的售后服務2 個小時就可以到,而他們要兩天,來回費用也要算在內。”
【技術仍落后】 不掌握核心技術,僅靠裝配太乏力
雖然工業機器人產業不斷進步,但和國際同行相比差距明顯,核心部件依賴老外。
由于電機、驅動器、減速器、控制器等依靠進口, 目前國產機器人的制造成本甚至比國外整機的價格還高,而且由于技術封鎖, 國內采購到的零部件性能永遠落后于國外產品。
由于依賴國外控制器和驅動器,國產機器人在實際應用中無法靈活地結合工藝需求進行軟件的編制。此外,高性能的控制器一直被國外壟斷, 因此即使開發出了高性能的計算機算法, 沒有硬件和實時操作系統的支持,仍然無法達到預期的高性能。
開始研發關鍵技術
珠三角雖然并非國內最早發展工業機器人的地區, 但眼下已經有企業在探索研發電機、控制器、驅動器、減速器等機器人關鍵部位的技術。
2008年底廣州數控攜自主研發生產的工業機器人首次亮相某展會反響強烈。其實早在2005 年, 廣州數控就悄悄搞起了機器人研發,其主掌者認為,如果只是將數控、驅動等買來再組裝成機器人生產線出售,成本太高,沒有競爭力。據悉,目前利迅達公司也會購進廣州數控的機器人進行“二次開發”。
穩定性差距難逾越
“不知道怎么的,國產機器人的穩定性就是沒有外國的機器人的好,國外的機器人可能一年都不會出現一次問題,但國產機器人可能幾天就會出現問題。機器人構造看起來沒有什么,但從國外進口一臺機器人,將它的齒輪拆下來,然后再裝回去,其精度就降低了。不知道外國人究竟是怎么弄的。”佛山市金天皓科技有限公司帶頭人、哈工大博士后秦磊點出了目前國內機器人與國外機器人之間難以逾越的差距。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