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工業智能化浪潮中,中國工業AI技術正以破局者姿態登上世界舞臺。根據賽迪研究院電子信息研究所日前在2025賽迪論壇發布《“十五五”時期我國通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趨勢研究》指出,中國AGI產業呈現蓬勃發展態勢,2024年市場規模達到165億元,預計到2028年將達到624億元。
在國家“智能制造”“新質生產力”“雙碳目標”等戰略持續深化的背景下,工業企業對智能化解決方案的需求呈現剛性且迫切的增長態勢。基于此,中控技術依托自主研發的生成式AI算法框架,構建起流程工業AI時間序列大模型TPT(Time-Series Pre-trained Transformer)。正式發布一年以來,TPT大模型已成功落地超過110個項目,廣泛覆蓋石化、化工、能源電力、油氣、醫藥食品、冶金、建材等領域的國內外領軍企業,不僅完成了從技術概念到成熟產品的跨越,更在流程工業智能化升級的核心場景中實現了規模化商業落地,驗證了其強大的跨行業適應性與實戰價值,市場空間正隨工業智能化轉型浪潮加速釋放。
領航數百億藍海,加速釋放工業AI價值
依托強大的技術實力與規模化的場景落地能力,TPT大模型在國內工業領域的市場潛力已清晰顯現。根據已有項目及行業發展趨勢推算,TPT大模型在國內石化、化工、能源電力、油氣、醫藥食品等核心領域未來可開拓空間或突破330億元/年。

這片數百億工業AI藍海的出現,也彰顯著工業智能化轉型浪潮下優勢產品價值釋放的必然。政策紅利持續加碼為市場擴容“托底”,企業降本增效剛需為市場增長“提力”,TPT大模型的跨行業適配性與實戰價值則為市場變現“賦能”。隨著越來越多工業企業邁入智能化升級深水區,工業AI藍海正加速從“潛力”轉化為“實力”,從“藍圖”落地為“實景”,成為驅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極。
多場景實戰落地,助力企業突破傳統工控難題
TPT大模型以工業時序數據為底座,通過“AI+場景化融合”重構生產邏輯。基于時序預測、多目標動態優化、機理與數據融合建模的三大核心能力,及“少量微調甚至零微調即可跨裝置、跨工況復用”的強大遷移能力,TPT大模型能夠深度支撐工廠運行評價、健康評估、瓶頸分析、操作優化乃至工廠Redesign等全場景智能應用落地,精準突破高危/高耗能行業在安全防控、能效提升、人工依賴等領域的長期痛點瓶頸,全面推動流程工業實現安全、低碳、效益、質量的多維協同躍升。
發布一年以來,TPT大模型以硬核技術內核與超強場景適應力,在實戰中展現出卓越適配性與落地效能,成為破解傳統工控難題的核心引擎,為企業帶來效率顯著提升、成本有效降低、碳排放大幅減少的切實部署效果,為行業智能化升級注入強勁動能。
案例一:大唐多倫煤化工綠電調度項目
國內首例煤化工與綠電深度耦合的多能源互補系統
面對風光發電波動性與煤化工連續用能需求的矛盾,TPT大模型作為智慧中樞,整合燃煤機組、綠電、儲能及下游化工負荷,建立起“預測-優化-控制”的三級聯動機制。項目達成綠電替代燃煤發電比例87.5%的行業突破,年減碳41.94萬噸,實現安全、質量、低碳、效益的全面躍升,成為國內首例多能源互補系統標桿。
案例二:萬華化學氯堿生產自主運行項目
全球首個TPT大模型驅動氯堿裝置全流程智能化
強酸強堿工況下,傳統控制依賴人工經驗導致操作強度高、能耗物耗大。項目通過TPT大模型助力萬華化學實現三大智能突破:智能控制將pH中和時間從5小時壓縮至1小時,碳酸鈉投加精度控制在±0.02g/L;智能分析實現對174個閥門狀態的實時監控,電解槽能耗降低5%、離子膜壽命預測精度達95%;智能決策基于設備OEE和利潤波動分析實現生產計劃的動態調整。通過項目實施可實現年節約成本超千萬元,推動氯堿裝置從“人控”到“智控”的全面轉型。
“政策+技術”雙核驅動,開啟工業智能新篇
今年7月1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2025年工作要點,明確支持行業大模型在重點場景應用。以中控TPT為核心的廣西華誼能化項目作為流程工業安全領域唯一入圍工信部“揭榜掛帥”的AI主動防控項目,相關項目經驗將為石油、化工、冶金等高危行業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示范樣板。近期,我們將推出TPT大模型升級版。該模型聚焦工業生產全流程,以“統一建模”打破技術壁壘,實現多技術體系深度融合,可覆蓋多類應用,支撐裝置多類核心任務。通過TPT大模型構建的工業裝置智能體,將成為裝置運行的“智慧大腦”,推動各類應用從工具型助手全面升級為具備主動異常識別、精準風險評估、智能優化決策及自主執行能力的智能體(Agents)。更值得期待的是,這些智能體將組成自主協作系統,構建生產過程自動化(PA)的智能運行平臺,共同完成工業裝置自主運行目標,這標志著工業軟件技術體系與應用模式的又一輪革新,為流程工業從自動化向自主化躍遷注入全新動能。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