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2日,第二屆綠色智能內河船舶配套產業研討會暨武漢武昌綠智船舶發展促進會圓滿收官。本次研討會吸引了全國重點內河造修船廠、配套設備廠商、科研院校、船級社及相關機構的300余位業界代表,圍繞“綠色智能”主題共商內河船舶產業轉型發展大計。

湖北省軍民融合辦副主任夏齊勇、武昌區常務副區長徐濤等政府部門領導蒞臨會議。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副秘書長王東波代表主辦方致辭。

中國船協副秘書長王東波致辭
本次研討會除重點對內河運輸船舶綠色智能方向轉型發展趨勢進行了研討之外,還涉及無人駕駛休閑船產業和船廠智能制造轉型等方向,內容豐富,貼近需求。
在為期兩天的研討會,達索系統船舶行業技術專家付強與來自武漢理工大學、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中國船舶集團七〇四所、七〇七所、中船第九研究設計院工程有限公司、中國船級社、武漢長江船舶設計院有限公司等單位的二十余位演講嘉賓同臺交流,就產業前瞻、智能駕駛、綠色動力、休閑船舶、檢測檢驗、智能制造等多個方面分享了觀點,為內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獻計獻策。

通過數字化技術構建基于模型的產品全生命周期研制體系,優化設計與建造、提升運營效率、促進協同創新、助力綠色可持續發展以及提升船舶智能化水平,全面推動綠色智能內河船舶的高質量發展,付強從五個方面詳細介紹了數字化技術如何助力綠色智能船舶的發展及提質增效。

任務場景驅動:通過基于模型的系統工程方法,精準規劃內河智能船舶在復雜內河水域的運營場景,模擬不同情況下的航行狀態,確定合理性能指標,避免設計不合理導致的變更,提高設計和建造效率,縮短交付周期。端到端需求追溯確保從原材料采購到報廢處理的全流程信息透明,快速定位問題源頭,優化供應鏈管理,選擇環保材料和零部件,保障船舶質量和可靠性,減少運營中斷,提高運營效率。
預測模擬與分析:多物理場模擬幫助優化內河船舶性能,模擬在狹窄航道中的流體力學特性,優化船體形狀減少阻力,降低能耗。通過在虛擬的環境模擬不同動力系統的推進效能,進行多方案權衡分析,選擇最優配置方案。
參數化與模塊化:內河船舶的參數化和模塊化設計使其能快速適應不同運輸需求和航道條件,根據貨物類型和運輸量變化調整船艙參數和模塊組合,縮短設計和改造周期,提高利用率。模塊化的動力系統、導航系統等可在不同船舶項目中重用,降低設計和建造成本,有利于綠色智能技術的推廣。通過數字化技術推動內河船舶從重復設計到重用設計的轉變,成熟的船舶模塊設計在多個項目中應用,減少重復設計制造工作,降低資源消耗,提高建造標準化程度和質量,便于后續升級維護,實現可持續發展。
生態協同:數字化協作平臺緊密聯系內河船舶產業鏈各方,實現信息實時共享,優化資源配置,減少信息不對稱導致的等待和浪費。打破產業鏈各環節信息孤島,形成協作網絡,船舶運營數據反饋給設計和制造企業,助力優化設計和改進工藝,使生態系統自我優化,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促進綠色智能內河船舶生態系統形成。
綠色可持續:ISO 14040通過規范生命周期評價(LCA)的實施框架,為組織提供科學量化產品或服務環境影響的方法,助力綠色可持續發展。在設計階段,利用數字化碳足跡計算統計工具,量化船舶環境影響,對比不同設計方案,進行權衡分析,選擇對環境影響最小的方案,從源頭降低環境負擔,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目標,提高行業可持續發展水平。

與會者一致認為,要實現內河船舶向綠色化、智能化的戰略轉型,需要建立場景導向、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以安全和環保為目標,以成本和效率為抓手,立足中國地域特色,腳踏實地闖出一條適合中國內河船舶綠色智能轉型發展的有效路徑。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