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化轉型已成為中小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數字化轉型不僅能夠提升企業的運營效率、降低成本,還能幫助企業更好地把握市場需求、提高產品銷量,實現與客戶的快速對接,從而推動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浙江大學教授、博導,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協決策咨詢首席專家王春暉向中國工業報說道。
然而,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不愿轉、不敢轉、不會轉”問題依然突出。在王春暉看來,不懂產業的底層邏輯、盲目跟風是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面臨的主要困境。“我們需要打造一大批既懂行業、產業底層邏輯,又懂數智化的融合型現代服務商。而在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明確提到,要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培育一批既懂行業又懂數字化的服務商,加大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支持。”王春暉分析道。
數字化轉型面臨三重困境
工信部2024年調研顯示,我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成功率約 30%,遠低于大型企業50%以上的水平,且在制造業、服務業等領域呈現明顯分化。
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工業大數據組副主席、上海優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郭朝暉向中國工業報分析,大企業可以通過數字化促進部門協同、資源共享、知識復用,數字化的價值更容易體現。但數字化工作的難度很大。大企業數字化轉型成功的概率都不高,更何況中小型企業。
在郭朝暉看來,“自動化不等于數字化,但有助于推進數字化。很多中小企業自動化水平不高,同時具備自動化和數字化的需求。因此,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常見的辦法就是借助自動化改造,進一步實現數字化轉型。”
“不愿轉”是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面臨的首要障礙。這一現象背后是傳統經營思維與路徑依賴的深層問題。小企業老板能管理過來,并不著急轉型。
王春暉向中國工業報進一步分析認為,這種認知偏差源于對“數實融合”本質的理解不足,他指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最終目的,不是盲目的數智化應用,而是因地制宜地推動以實體經濟需求為牽引的產業數智化的高質量發展,加快實現和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數智化生產關系。”現實中,許多中小企業管理者將數字化轉型簡單等同于技術升級,缺乏將數字技術與核心業務深度融合的戰略思考,導致轉型動力嚴重不足。
“不敢轉”是橫亙在中小企業面前的第二道難關。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需要采購硬件設備、軟件系統,并投入資金進行系統開發和維護,前期投入成本極高。對于利潤空間有限的中小企業而言,這筆費用往往超出其承受能力。更關鍵的是,數字化轉型回報周期長,效果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顯現,這與中小企業追求短期效益的生存邏輯形成矛盾。此外,數據安全風險也是中小企業的重要擔憂,缺乏專業團隊的中小企業往往難以構建完善的數據防護體系,進一步加劇了“不敢轉”的心理。
“不會轉”則是中小企業面臨的最直接技術障礙。王春暉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關鍵在于支撐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融合發展的現代生產性服務業供給不足,特別是既懂行業和產業底層邏輯,又懂數字化轉型的服務商甚少。”中小企業通常缺乏專業的數字化人才與技術團隊,難以自主完成從轉型規劃到實施落地的全過程。中小企業傳統的組織架構和管理模式難以適應數字化轉型的需求,部門之間溝通不暢,協作效率低下,流程再造困難。
構建系統化破局策略
面對數字化轉型中的多重困境,中小企業需要構建系統化的破局策略。
郭朝暉從產業集群角度提出了“標桿-復制”模式。在郭朝暉看來,數字化轉型成功的案例大部分在產業集群。例如,廣東的產業集群發展較為突出,浙江則大力推進產業大腦建設。
事實上,去年11月,工信部發布《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方案(2025-2027年)》設定了明確目標:到2027年,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實現數字化改造應改盡改,形成一批數字化水平達到三級、四級的轉型標桿。
浪潮數字企業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浪潮捷云(南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付長友從數字化平臺企業角色出發,向中國工業報分析,面對中小企業打破“不愿轉”困局,需要立足企業需求,以更專業的視角、更創新的模式、更完善的服務體系,為其數字化轉型提供有力支撐。
第一,通過深入調研,為中小企業提供精準適配的解決方案;第二,針對中小企業資金有限、技術基礎薄弱的特點,創新產品模式,提供輕量化、模塊化系統,降低中小企業轉型門檻與成本;第三,提供全流程、一站式的服務,從前期的咨詢規劃、方案設計,到中期的系統實施、員工培訓,再到后期的運維支持、優化升級,全程陪伴中小企業完成數字化轉型;第四,構建覆蓋上下游企業、行業協會、科研機構等在內的數字化轉型生態體系。通過生態合作,為中小企業提供更豐富的數字化應用場景和增值服務,進一步激發企業主動轉型的積極性。
據了解,財政部與工信部在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工作中,為企業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央財政對試點城市給予最高1.5億元的定額獎勵。地方政府如成都對參與診斷并實施數字化轉型的企業給予診斷費用全額事后補貼(最高4萬元)和最高100萬元的改造補助;杭州臨平區為中小企業提供最高50%、200萬元上限的補貼。
對于“不敢轉”的中小企業,以浪潮捷云為例,需從多個維度降低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成本。從功能設計來看,具備高度模塊化特點,中小企業可依據自身核心業務流程,像搭積木一樣選擇所需功能模塊,避免采購不必要的功能,杜絕功能冗余帶來的成本浪費。
解決“不會轉”難題,需要強化能力賦能體系。付長友說,浪潮捷云的“精準診斷-定制方案-落地賦能-人才培育”的全鏈條服務,有利于幫助中小企業破解轉型困局。
“建議行業主管部門應組織建設一批適用于中小企業的垂直行業大模型,強化中小企業對大模型技術產品需求的供給。”王春暉表示。
AI時代企業迎來發展新機遇
當下,AI時代正深刻重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路徑與價值邏輯。
要想助力中小企業抓住AI時代的浪潮,王春暉向中國工業報分析道,應當通過AI技術賦能、政策引導與生態協同,重點解決其數字化轉型中的效率痛點,應重點強化以下工作:
一是國家應編制發布中小企業與人工智能融合應用推進指南,明確中小企業人工智能應用實施的主要模式、典型路徑,為中小企業提供可落地、易操作的參考指引。
二是國家應推動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等開源社區牽頭成立人工智能開源社區,聚焦中小企業特色需求設立專題人工智能開源項目,提供可復制、易推廣的訓練框架、開發示例、測試工具和開源代碼。
三是在企業層面,中小企業應制定清晰的數智化發展戰略:中小企業應首先明確利用AI實現數字化轉型的目標和路徑,制定符合自身行業領域的數智化戰略。該戰略應涵蓋數智技術場景應用、組織重構、數智文化等多個維度,確保全面協調推進。
四是中小企業應重視內部員工的數智化技能培訓,提升全員數智化素養。同時,可以通過靈活的用工方式,如外包或兼職,引入既懂行業又懂數智化的服務商支撐。
郭朝暉則從應用場景角度指出,AI在研發設計、質量管理中應用廣泛。未來,隨著AI技術民主化進程加速,中小企業將能夠以更低成本享受AI紅利,但需要注意避免“為AI而AI”,應聚焦具體業務痛點,選擇高ROI(Return On Investment,投資回報率)的應用場景先行試點。
人工智能技術尤其是大模型的快速發展,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全新工具。“通過智能錄單,采購人員用語音或圖片就能生成單據,錯誤率下降90%,效率提升50%;智能財報分析讓企業每月財務分析耗時從3天壓縮到2小時,同時提供可執行的資金優化建議;供應鏈AI使庫存周轉率平均提高25%,缺貨投訴減少60%。”付長友舉例說道。
隨著AI技術、政策支持和生態協同的持續強化,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將從“可選項”變為“必選項”,從“艱難題”變為“加分項”。那些能夠及早布局、精準施策的中小企業,必將在數字經濟浪潮中贏得新的競爭優勢和發展空間。正如付長友所言,通過“更專業的視角、更創新的模式、更完善的服務體系”,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必將迎來全新的局面。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