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摩爾定律的發展逐漸放緩,集成芯片與芯粒(Chiplet)技術對高性能芯片的設計與制造愈加重要。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孫凝暉在2025年度晶上系統生態大會(SDSoW)上指出,集成芯片是一條使用現有自主工藝實現高性能芯片的變革性技術途徑,而芯粒集成度(數量和種類)的大幅提升帶來了三大科學問題。
孫凝暉表示,集成芯片是提升芯片性能的新路徑。傳統芯片是晶體管在二維平面上集成制造的芯片;相比之下,集成芯片先將晶體管集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芯粒,再將預制好的芯粒按照需求三維集成為芯片。集成芯片的優勢是通過兩次集成大幅提高晶體管總量,集成規模最大可到整片晶圓;芯粒的模塊化可降低芯片設計與生產成本。
“集成芯片是一條使用現有自主工藝實現高性能芯片的變革性技術途徑。它與集成電路尺寸微縮技術路徑相輔相成,共同促進芯片的發展。”孫凝暉說道。從產業實踐來看,在先進集成技術賦能下,采用14nm工藝可實現7nm甚至5nm工藝的芯片性能。
從設計范式來看,現有芯片設計范式是從晶體管到芯片,自下而上地堆疊,這樣的范式伴隨著兩個原生問題:一是晶體管數量巨大,使得設計復雜度不斷增高,二是產業易被掌握先進工藝的制造廠商主導。
而集成芯片引入了系統工程學的理念,從應用需求出發,在堆疊法的基礎上,引入了自上而下的構造法:一是最優化多芯粒功能分解,二是大規模芯粒高效組合,三是芯粒3D高密度集成。
基于硅光芯片的3D芯粒集成方案
孫凝暉指出,芯粒集成度的大幅提升帶來了新的科學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芯粒的數學描述和組合優化理論。
如何將復雜的功能需求,分解并映射到大規模的芯粒構件上?
孫凝暉指出,少量芯粒集成時,映射關系簡潔;而將復雜功能分解到大量芯粒時,需要借助數學運算。另外,傳統集成電路針對微觀晶體管的數學描述不適用于芯粒尺度,亟需建立新的數學理論。
針對集成芯片“分解”問題的研究思路,他認為,與傳統芯片中采用布爾代數表示晶體管功能不同,可以采用函數理論對多芯粒系統進行抽象描述,并基于復雜函數的分解優化,建立對集成芯片的芯粒最優分解的建模和分析。
為此,需要重點關注集成芯片的抽象數學描述,設計復雜空間建模、降階與優化理論,以及跨層次、隨機、不可精確計算函數的優化。
二是大規模芯粒并行架構和設計自動化。
隨著芯粒的數量和種類大幅提升,怎樣應對芯片設計復雜度的爆炸式增長?
孫凝暉指出,目前集成芯片的芯粒種類少、數量少,可調整的設計參數有限,并行設計的難度較低。但是到了大規模芯粒集成時,就要考慮分解效率、三維自動化布局布線等新問題,需要新的EDA算法。而現有EDA工具用于以晶體管為單元的平面電路設計,需要以芯粒為單元的三維EDA工具。
針對集成芯片“組合”問題的研究思路,他認為,現有EDA工具主要基于模型/暴力搜索等方法實現自動化。針對集成芯片,可以引入專家知識+人工智能協同的新方法,構建多芯架構和集成芯片設計的EDA工具。
為此,需要重點關注的方向包括:多芯并行體系結構和互聯接口,集成芯片的綜合、布局布線算法,以及多芯并行的編譯原理與軟件棧。
三是芯粒尺度的多物理場耦合機制與界面理論。
不同功能和種類的芯粒在形成界面時,如何優化電、熱傳導,避免應力破壞?
孫凝暉表示,少量芯粒集成時僅需在二維層面分析電、熱、力傳導,距離遠耦合度低,效應易預測。而大規模芯粒集成時,擴展到三維空間,多層堆疊結構帶來了復雜界面的物理量傳導耦合問題。此外,傳統集成電路對微觀晶體管電熱力傳導建立的物理模型,不適用于芯粒尺度的預測分析。
針對集成芯片“集成”問題的研究思路,他認為,與傳統芯片中微觀(晶體管)和宏觀(芯片)層面分立的電—熱—力的多場耦合效應不同,需以芯粒作為連接微觀與宏觀的核心樞紐,以微觀物理理論為基礎去構建芯粒尺度的多物理場,以及多界面耦合的快速、精確的仿真計算方法。需要重點關注的方向包括電—熱—應力交互的多物理場仿真,大功率集成芯片的電源管理與散熱理論,以及3D互連界面的可靠性。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