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的一年,佛瑞亞集團全球市場的訂單量為310億歐元,其中,亞洲地區的訂單量達到110億歐元,而超過60%的亞洲地區訂單來自于中國車企,發布會上,佛瑞亞集團首席執行官馬啟元表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及技術領導者,在全球汽車行業轉型進程中占據核心地位。三十年來,佛瑞亞集團深耕中國,通過推動創新、促進合作,助力中國汽車行業的增長與轉型,未來還將繼續深化拓展。”
好的成績,離不開兩個子集團的技術儲備。佛吉亞在內飾、座椅、汽車電子、綠動智行等領域已積累多年,佛瑞亞海拉則長期專注于電子和照明領域,子集團的優勢互補,給佛瑞亞集團賦予了相對全面的汽車產業解決方案。
所以,在這次的上海車展期間,佛瑞亞集團展示了不少新技術,其中包括9款全球首發展品,以及一系列由人工智能和軟件驅動的可持續創新產品組合。發布會結束后,佛吉亞綠動智行事業部中國區總裁、佛吉亞氫能中國區董事長許魯、佛吉亞氫能中國區總經理潘鋒、佛瑞亞海拉中國區電子事業部能源管理產品中心總監、海拉(南京)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鄧冬梅博士,就集團在氫能、熱管理等電氣化與能源管理問題,同媒體進行了詳細解答。
應對熱管理難題,重點發力本地化技術
隨著新能源汽車快速進入技術軍備賽,傳統動力電池包的容量、能量密度和充放電倍率等,正不斷探索新高,但隨之產生的問題,是拉高了熱管理系統的壓力,這該如何化解?對此,佛瑞亞海拉中國區電子事業部能源管理產品中心總監、海拉(南京)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鄧冬梅博士表示,當前汽車行業在能源管理方面所遇到的問題,對集團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目前,新能源汽車的能源架構極為復雜,僅鋰電池產業就能夠細分出鉛酸、三元、鈉離子、固態等多種電化學體系,這對電池管理系統及整體能源管理無疑構成了巨大挑戰,不過在鄧冬梅博士看來,由于佛瑞亞集團相關業務涉足氫能、燃料電池領域,具備二十多年的技術積累,所以通過對應的技術轉移,能夠應對這部分挑戰,只是這一過程需要時間沉淀。
隨著電池電化學體系的豐富,電池散熱環節也尤為重要。不過從去年開始,國內已開始減少對傳統R134a制冷劑的依賴,而替代產品因降解物仍存在有害物質,未來也存在被限制的風險,所以還得從根本問題上解決,為此,鄧冬梅博士表示佛瑞亞海拉在電動車熱管理領域的解決方案,主要涵蓋了兩大產品板塊,一方面是其傳統優勢的電子產品,另一方面是控制中樞高度集成化產品,可以省去目前所需的一半冷卻液和制冷劑閥門,降低整個系統的重量,目前,該集成化產品已步入成熟的量產階段。
另外據鄧冬梅博士透露,中國區的戰略布局主要聚焦在2個方面,一是組建本地化團隊,成立了本地化公司,深耕商用車市場,全力支持本地客戶發展,將德國的技術優勢與中國的發展速度有機結合;二是佛瑞亞海拉已掌握完整的技術訣竅和研發能力,實現了本地化設計、生產,并與本地客戶和合作伙伴展開了深度合作。
比如,佛瑞亞海拉和中國電池供應商合作開發的12伏和48伏電池包,和傳統鉛酸電池相比,使用壽命延長了約3倍,同時,電池占用空間減少了一半,真正做到了節省空間、延長壽命;再比如,首次于車展亮相的直流-直流轉換器,可實現800V轉48V、48V轉12V。
先商后乘,穩步推進氫能業務
從長遠來看,氫能作為一種綠色能源,對實現減碳目標意義重大,再從全球氫能發展的歷程來看,乘用車氫能源的發展起步較早,但中國地域廣闊,產業發展路徑和部分國家有所不同,選擇先發展商用車,再逐步拓展到乘用車領域。這樣做的目的也是通過商用車的規模化應用,降低關鍵零部件成本,同時推動西北、西南等地區氫氣價格下降,為氫能的廣泛應用創造條件。
當前,國內還是以電為主,前幾年電動商用車的市場占比增長迅速。在商用車領域,氫能主要有兩個極具潛力的應用方向。其一,是長干線物流。雖然前幾年電動商用車發展較快,但大多續航較短,一般在300-400公里。而對于700-800公里的長續航需求,氫能優勢明顯。與傳統動力電池相比,氫能不僅加氫時間短,而且重量更輕,在低溫環境下,受電池損耗的影響較小,因此在長干線物流領域具備良好的推廣前景。
不過就目前來看,國內在乘用車氫能源發展上還面臨著一些阻礙。首先,加氫站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截至2024年底,全國500個加氫站中,70兆帕加氫站的占比不到10%,而乘用車一般使用70兆帕的儲氫瓶,如果加氫站大多為35兆帕,這將會給加氫帶來極大不便。
其次,核心零部件成本也是阻礙之一。佛吉亞氫能中國區總經理潘鋒表示,當前,乘用車一般配備2-3個儲氫瓶,大約能儲存4升氫氣,而儲氫瓶的成本并非最主要的問題,70兆帕的核心零部件價格相對較高,只有當市場規模擴大,通過集約化,才能有效降低關鍵零部件成本,進而降低每公斤儲氫的成本。
在潘鋒看來,國內氫能源乘用車規模化落地,一是需要提高補能網絡基礎建設,二是要通過成功的商用車應用案例,推動氫氣價格及儲氫瓶零部件成本下探,在先商后乘的計劃下,氫能源乘用車大概率會在2027-2028年左右規模化落地。
據相關資料顯示,佛吉亞從2016年開始,針對儲氫瓶、儲氫系統進行了投資,投資額超過了四億歐元,氫能車輛的行駛里程已超3400萬公里,2019年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并于2021年收購了沈陽斯林達,獲得了國內首個IV型儲氫瓶生產資質和產品型式認證。
“我們覺得未來不管是重卡還是冷鏈物流車,都有輕量化的需求。所以,我們現在也在開發IV型大的儲氫系統,開發400升,70兆帕的儲氫瓶,預計今年年底完成認證。我們希望先是III型瓶,后面再推廣到IV型瓶,大的儲氫瓶。現階段,我們III型瓶和 IV 型瓶的年產能總和已超過23000臺。”潘鋒說到。
同時,佛吉亞綠動智行事業部中國區總裁、佛吉亞氫能中國區董事長許魯補充到,“我們相信未來氫能必然會和光伏或電能等綠色電力的轉化緊密結合。副產氫作為化工行業的副產品已存在多年,如今重新審視氫的應用場景,其核心價值不僅在于解決工業副產氫的利用問題,更在于推動未來整個能源轉型。因此,我們需要深入挖掘氫在不同場景下的應用價值。”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