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淘汰賽
中美科技戰以來,尤其中芯國際被制裁以后,政府強烈地認識到設備產業的重要性,開始大力支持設備產業。同時,由于設備產業既不像Fab需要很大投資,又不像Fabless是輕資產——設備企業既有產線又投資規模適中,所以資本和地方政府競相投資設備企業。因而這些年設備產業快速成長,企業如雨后春筍一般層出不窮。在各個細分環節都有多家企業,做量檢測已經有幾十家,甚至號稱做光刻機的都有好幾家。這種局面不可持續,當設備產業完成從0到1,支撐其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也將發生重大改變。
一,隨著中國半導體設備完成奠基工作,各領域基本形成定局——芯片制造龍頭企業與設備龍頭企業的合作聯盟已經成型,核心企業也已經成長為平臺型企業,整個行業已經開始內部競爭了。政府必然會逐步放手讓企業自己成長,之前的支持政策已經退出或者大幅調整。例如提高上市審核標準,地方政府對新項目更加謹慎,大廠對設備企業的扶持有所選擇等。
二,設備產業的初始階段,企業首先進入的是技術難度一般的領域。這些細分領域已經出現飽和,剩下的都是技術難度較大的硬骨頭,如光刻設備等。這些高難度的領域投入大,專利壁壘限制多,生態協同要求高,失敗的風險更高。
三,隨著AI、機器人等新技術成為熱點,中國科技產業的投資熱點出現重大轉移。目前各地紛紛針對具身機器人,AI等設立產業基金,猶如之前的半導體產業。與此同時之前投入的半導體產業項目逐漸進入兌現期,各領域頭部企業已經完成上市,資本開始掉頭追逐新的產業熱點。
當政策、資金與初級技術等紅利消退以后,再加上經濟下行,外部環境變化。半導體設備不得不進入分層時代,就像NBA的“常規賽”打完了,就必須面對硬碰硬的“季后賽”。企業只有認清分層時代的趨勢和規律,才能順利度過這場淘汰賽。芯謀研究有如下幾點觀察與思考。
先進設備格局已定
龍頭企業是這些年設備產業發展最重要的成果,由它們主導的先進設備格局基本確定。
首先,當初國內頭部企業替代國際企業時,出于產業鏈安全的考量,同時國產替代的產業邏輯也能夠講得通,國內芯片制造公司愿意提供試錯機會。但是當后來的其它國內企業開始嘗試替代這些先發的設備企業時(業內稱其為“替代國產”),除非價格非常有優勢,否則芯片制造企業接納新客戶的動力不足。況且龍頭芯片制造企業已經和龍頭設備企業結成牢固的產業同盟,后發企業要想“替代國產”難上加難。
其次,龍頭企業之外的大多數設備企業沒有實力做出先進產品。很多設備企業沒有資金去研發先進技術,也請不來足夠優秀的人才。即便有的后發企業有資金支持,也聚攏了一些優秀人才,但先發企業投入的時間成本已經轉化為強大競爭優勢。目前設備龍頭企業大多有十年甚至更長的發展歷程,它們往往是行業積累最深厚的行業大牛創立的,早已組成了高效的管理團隊,聚集了整個領域最優秀的人才。這些企業更有實力研發先進技術,拿出先進產品。
最后,龍頭企業既有技術又有渠道,它們已經推出了被產線驗證了的產品,獲得了很好的商業回報,營收和利潤逐年增長,具備了自我造血能力。當這些企業卡位成功之后,資本沒有動力再支持其它企業與龍頭企業競爭,后發企業融資將越來越難。
所以現階段龍頭企業主導先進設備的產業格局,已經從市場、技術和資金層面得以確定。后來者要撼動先進設備的格局,要付出遠超乎尋常的成本,很難獲得持久的支持。
成熟設備拼性價比
過去十年,是逆向創新過渡到正向創新的過程。現在最簡單的問題解決了,最平坦的路已經跑過了。從0到1完成了,就該從1到10了。其它行業的經驗是從0到1很難,后面的相對簡單。但由于芯片生產的量極大,對穩定性、可靠性、一致性、性價比的要求極高,所以半導體設備從1到10、10到100更加艱難。即便是成熟設備,后面的路也不好走。
對大部分成熟設備而言,技術門檻較低,產品功能趨同,而且中小廠商數量眾多,主要的競爭方式是打價格戰。但是如果只是簡單地你砍膝蓋,他剁腳脖子,這種毫無技術含量的價格戰,只會把行業利潤砍成一張白紙,傷人傷己于事無補。
基于成熟設備高度內卷的現狀,不打價格戰是不可能的。但是即便砍價也要砍亦有道,至少要把打價格戰提升到拼性價比的高度。
首先要與原研設備的一致性達到很高的程度,把各項技術參數盡可能的趨同。其次,在達到很高的一致性的基礎上,在局部做一些應用創新,微小創新。例如單腔改多腔,大幅提高某個參數,或者速度有很大的提升。這實質上也是提升性價比。最后,在前面這些技術進步的基礎上,多方開拓市場,力爭將設備送進Fab,拿到驗證報告乃至一兩臺的訂單,就可以用這些成績去融資。
總之在內卷嚴重的情況下,成熟設備努力提升性價比,而不是簡單打價格戰,是為數不多的出路。
夾縫求生努力活著
現在半導體設備各處人滿為患,似乎只能“替代國產”。因為龍頭企業不僅做先進設備,還做成熟設備。所以中小企業即便做成熟設備也免不了與頭部企業競爭,如何避免與龍頭硬剛,學會夾縫求生就成為關鍵。
半導體設備種類繁多,即便同一類產品也有不同的分類,例如量檢測設備就包括缺陷檢測、膜厚測量、晶體結構分析等多種類型。因此中小企業有機會在頭部企業沒有兼顧到的地方做差異化競爭。
如果差異化競爭也玩不轉,就奔著加入大型平臺企業去努力。事實上現在很多中小企業的奮斗目標已經是等著被大企業并購。但是現在并購依然很難,一方面企業估值過高,另一方面國資不好退出,只能繼續等待時機成熟。
在等待的過程中首先要活下去,由于融資越來越難,中小企業不能坐等白馬騎士,要積極自尋生路。一個重要出路就是向大企業靠攏,一方面想辦法從大公司那里找到業務,另一方面將自己變成大公司需要的資產,做好被大公司并購的鋪墊。
例如一臺復雜設備里有成千上萬的零部件,大廠往往不會親自研發和生產。小企業要么為大企業做研發外包服務,要么為大企業做零部件。只要身段足夠柔軟,總能找到一些機會,等到并購時機成熟。
產業風口剛出現時,似乎每個企業都是天選之子。但當大風起兮變成大浪淘沙,才發現只有少數設備企業真正被產業所需要。分層時代來臨,外援越來越少,中小企業只有各尋出路,關鍵是要認清自己,找準定位,夾縫求生,方能避免被時代淘汰。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