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全國納入統計的汽車起重機開機率為75%。而從4到6月,這個數字是83.3%、77%和79%。
除了起重機,還有混凝土攪拌車、裝載機、挖掘機緊盯建筑工地的是中國龐大的工程機械行業:原本人們估計其產值在2012年可達5000億元以上,但7月,中國的攤鋪機、壓路機、挖掘機和推土機銷量同比下降都在36%至47%之間。
連《華爾街日報(博客,微博)》也刊登了一篇文章,專門講述“中國建筑(601668,股吧)設備制造商的生死賭局”。它引用了三一重工(600031,股吧)副總裁梁林河的話:混凝土設備競爭到了最后的瘋狂。
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是2011年4月以來中國工程機械結束“黃金十年”、出現大逆轉的原因之一。對于業內而言,危機似乎早可預料。比如詹純新,另一家工程機械行業巨頭中聯重科(000157,股吧)的董事長,在2009年就預測說,產能過剩即將到來。
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即使中國經濟增速達到8%左右,工程機械的產能過剩仍會嚴重。
過去10年,工程機械行業年均增速在30%以上。而這只是中國龐大的裝備制造業乃至整體經濟的一角。自90年代中國經濟邁入快車道之后,特別是最近4年,眾多企業一直在高速擴大生產。
為了保證市場份額,在需求緊縮的情況下企業仍不得不繼續維持較高的產能。而如今能解決這些“超級行業”困境的,似乎只有更高層面的政策舉措。而中國制造業的發展路徑,也到了深刻思考的時刻。
擴張沖動
以混凝土機械行業為例,中國工程機械這塊蛋糕自2008年底開始做大,原來主要做推土機的山推股份(000680,股吧)、原來主要做挖掘機的柳工集團都大力進軍混凝土領域,徐工集團等則強化了全業務布局。
“如今的困難情況和這幾年的產能擴張有很大關系。”全國混凝土機械標準化委員會主任龍國鍵對本刊記者說
混凝土機械并非孤例。全球挖掘機的年增需求不到40萬輛,中國目前的在建產能就已達到這個數字。
柳工集團的一位副總曾在行業會議上抱怨:“有些企業原來搞房地產或者做其他行業,感到挖掘機投資回報不錯,挖人,買圖紙,征塊地,建個廠房,就可以搞出個挖掘機品牌。”
企業家內心的沖動來自可預期的建筑高峰。2008年底發布的4萬億元投資政策中,45%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據交通運輸部、鐵道部的統計,2009年前9個月,僅公路、鐵路基礎建設就投入1萬億元。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