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統與振動國家重點實驗室高峰教授團隊研發的仿生小象機器人,形如其名。不過,這款機器人最特別的地方在于它的“象腿”。
據該科研團隊隊員張俊介紹,“象腿”的設計采用混聯式結構,提高了承載能力,使得機器人在自重130千克的情況下,能夠負重70千克左右,而一般機器人的負重能力僅是其自重的1/10左右。
同時,“象腿”上沒有安裝任何驅動或電子器件,便于防護和復雜環境作業。因此,這款機器人能夠在核污染等惡劣環境下工作。
除工業機器人外,為日常生活服務的智能機器人也讓人眼前一亮。一款名為“小i”的機器人不僅能和人聊天,還能滿足人的一些要求。
不過,它的形體和傳統機器人不同。它是一款虛擬機器人,只需安裝相應的模塊和軟件,就能“俯身”于電視機和手機之上。
記者現場看到,工作人員只需對著加載有“小i”的智能電視的遙控器說: “我要買上海到北京的機票”,電視上就會顯示出這段話語,同時也會顯示機器人的回答:“你要什么時候的機票”,并列出上海到北京各班次機票信息。
相關專家認為,國內機器人產業已迎來戰略性發展契機。不過,也有專家認為,我國機器人產業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如不增加技術含量,未來可能會陷入類似光伏產業的困境。“大量企業蜂擁而上,很快就會造成機器人產能過剩。”國家“863”計劃機器人技術主題專家組組長趙杰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
為此,他建議,應建立產學研用聯盟,形成強大的研究、開發、生產合力,以進一步提升我國機器人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