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DeepSeek風靡世界,無數的人在討論、嘗試、思考它能給世界帶來的改變和對于未來的意義。本文從多個角度,總結一下DeepSeek的幾個要點,供大家參考。
一、DeepSeek是一個更高級、高效的交互模型
與其他現有模型相比,它的體積小、效率高、更加智能一些。它自我評價:更高級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更深層次的上下文理解、更精準的個性化服務、更廣泛的知識覆蓋、更高效的任務執行、更流暢的多語言交流、更細膩的情感識別、更快速的持續學習能力,以及更嚴格的用戶隱私保護措施。這些特點共同構成了一個更加智能、靈活且用戶友好的交互體驗。
二、DeepSeek開源,免費下載,降低了應用門檻
開源:意味著沒有黑箱,提高了透明度和安全性。也會吸引更多人參與,能促使生態發展,加速技術的發展。
免費:普通老百姓也能下載、安裝、使用訓練好的模型(這個就是具備很多人類知識的智能體),擁有自己的智慧助手。本地運行時,不需要網絡,不必接入他人的服務器,就可以查詢,甚至調整自己的助手(模型微調)。它大大推進了“AI平權”的進程,它打破了大廠對于AI技術的壟斷,打破了AI對于英偉達硬件的依賴(國產GPU也可以支持),消除了AI的神秘感,使AI的使用成本大大降低。通過AI掙錢的方式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更多的小公司、小群體、甚至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提供個性化的服務,產生附加價值,進而找到掙錢的機會。
三、我們依然需要保持結果評判能力
大的方面看,有大神已經開始就一些專業問題和DeepSeek交流,然后進行考證,發現它也有胡扯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國外大模型上存在,DeepSeek是在國外模型上蒸餾出來的,基本結構和知識體系也相似,所以:問題同樣存在。因此,我們在使用它的結論時,要有辨別和驗證,起碼要存疑,不能全盤接受。小的方面看,有一次,我向它要了個算法,利用常規數據測試還正常,一些邊緣條件測試時就發現了問題,然后自己再手工修正算法,才滿足了自己需要。有文章說,AI能幫我們完成70%的編程工作,根據2-8理論,就算是人工編程,前80%的工作也只需要20%的精力,剩下的那部分工作(調試,完善)才是真正花精力的,AI恰恰不能做這些事。所以,在編程方面,AI充其量是個小徒弟的角色、小助手,不要指望它啥都能搞定。當然,對于那些模式清晰的重復工作,它是可以學會的(和小徒弟一樣)。
不管是計算機編程,還是PLC編程,都是同樣的道理。“提個需求,它能自己完成編程和調試,因此,PLC工程師可以不需要了”,只是一個美好的幻想。
四、我們依然需要深入思考的能力
它更能更好地理解自然語言的提問,但是,我們還是要將業務需要轉換成樸素的提問,才能讓它理解和回答。我們要有思考能力,結合一定的經驗,才能將復雜的問題進行梳理、拆解,獲得答案后,再進行甄別,匯總,形成相對合理的方案,再進行驗證。
五、它能超越人類嗎?
這是它的回答:作為人工智能,我在處理大量數據、執行復雜計算和快速檢索信息方面具有優勢,但我并不具備人類的意識、情感和創造力。我的能力是專門化的,旨在輔助和增強人類的工作效率,而不是取代人類。在理解復雜情境、進行創新思維和情感交流等方面,人類的能力是無可替代的。因此,我不認為“超越”是一個合適的描述,我更傾向于認為我是人類的有力工具和伙伴。
它不能超越人類,但是,在很多方面(知識廣度、寬度、綜合能力等),它可以超越我們的任何個體,因此,我們都可以從它那兒獲取到幫助。尤其是更容易獲得那些客觀知識的幫助,比如,“請給我講講傅里葉變換”、“有哪些傅里葉變換算法?他們各自的優缺點是什么?”...
六、部署成本不能忽視
不同等級的模型,對于資源的需求不同。帶獨立顯卡的家用電腦,可以部署最小模型,稍微高級的模型,對于顯卡內存的要求會快速提高。但是,隨著硬件成本的降低,家庭也能部署越來越高級的模型,這絕對是人類文明的一個巨大進步。
有些“專家”在暢想:將模型集成到PLC里,實現智慧控制。什么PLC的算力能達到基本模型的需要?如果硬上,那得需要多大的PLC板卡?多大的散熱片?多大的電源?PLC還是PLC嗎?相比這種瘋狂的想法,“云上PLC”更靠譜,云上的算力不是問題,要注意一個前提條件:網絡不斷(I/O不離線),虛擬系統不死機。
七、使用限制
DeepSeek 在自然語言處理、數據分析、代碼輔助、教育輔助和個性化推薦等方面表現出色,但在物理操作、實時監控、法律和醫療決策、創造性藝術、情感支持和復雜決策等方面存在局限。
當前階段,很多工業企業正在智能控制方面不斷摸索,形成眾多解決具體問題的小模型(一般都是部署在PLC的上級,由PLC充當傳感器和執行器)。當這些模型越來越多,越來越成熟,不斷地互相融合,才能形成工業控制的通用智能體。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